来伊份净利降九成 长期管理失控致屡登质量黑榜
头顶“休闲零食第一股”光环的来伊份,如今深陷产品质量安全、高层震荡之中。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近半年来伊份高层更替频繁。对此,来伊份董秘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个别高管变动,实属公司正常人员变动”。
面对同业的竞争,以线下销售为主的来伊份业绩不太好看。据其2018年业绩预告,公司去年实现的净利润同比将减少近90%。
此外,来伊份多次因产品质量问题登上监管部门抽检“黑榜”。“来伊份之所以被监管部门屡次的抽中食品质量问题,实际是由于公司管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中国食品品牌研究院院长曹保印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高管频繁离职净利暴跌近9成
3月1日,来伊份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于3月1日收到公司副总裁冯轩天的书面辞职报告。因个人原因,冯轩天辞去在公司担任的副总裁职务。
事实上,近半年来伊份公司出现频繁的人事变动。去年8月,公司证券事务代表蔚彦君宣布离职。同年12月,股东代表监事邹晓君和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张潘宏提交书面辞职报告。其中,张潘宏辞去公司董事职务、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后将继续在公司工作。
3月15日,来伊份董秘办相关负责人在回复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个别高管变动,实属公司正常人员变动,主要是公司工作变动在内部另有任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原因。”
与此同时,来伊份2018财年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18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将减少8837万元到9137万元,同比暴跌近9成。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出现净亏损5281万元,同比降161.61%。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以来,来伊份一直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去年上半年,来伊份实现营收19.93亿元,同比增长11.17%,净利润则为3701.37万元,同比减少57.26%。
来伊份表示,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一是毛利率有所下降,二是销售费用增加,三是管理费用增加。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加与伊份线下门店疯狂扩张不无关系。
截至2018年6月30日,来伊份的总门店数达2628家,其中直营门店总数为2352家,较上年同期增长275家;加盟店共276家,较上年同期新增94家。
而过于集中的线下市场引发了红海竞争,目前看,来伊份面临的市场战略竞争问题也相当严峻。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线下服务虽然是来伊份的营业重心,但由于其门面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带,仅上海地区的线下店就占到总店数的一半,而这一地区的用户却习惯于线上购物,导致其线下店的经营一直都存在较大压力,若未来持续这一趋势,来伊份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管理问题引发质量危机
事实上,目前线下零食连锁店的热度正在逐渐消退,零食消费者转而被线上零食品牌吸引。
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等互联网零食“三巨头”相比,来伊份以线下门店起家,电商起步较晚。2018年上半年,来伊份的线上营业收入1.84亿元,仅占总营收的9.41%,线下门店收入比重为81.25%。
有业内专家指出,相比于线上零食品牌,来伊份的门店租金成本,人员开支,服务管理成本等,都在降低公司的毛利率,压缩公司的净利润。
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8年上半年,来伊份电商公司的营收分别为2.4亿元、3.73亿元、1.77亿元。销售费用逐年攀升,分别为9.83亿元、11.06亿元、9.12亿元。由于营销成本加重等原因,电商毛利率同比下降8%,影响了整体毛利率水平。
此外,研发成本过低一直使零食类企业受到诟病。2017年良品铺子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为0.77%,2017年上半年三只松鼠研发投入占比重为0.24%。而目前关于研发支出、研发成本的数据,来伊份一直没有公布。
来伊份董秘办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在产品方面,来伊份目前SKU数量约1400个,实现全品类覆盖,公司重视产品研发,针对消费趋势每年研发100-120个左右新品,并打造多类别拳头产品、大单品等。”
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也是行业备受关注的一大问题。来伊份近几年多次因产品质量问题登上监管部门抽检“黑榜”。
2012年以来,该公司先后陷入毒蜜饯事件、牛轧糖大肠菌群超标事件、手撕肉条菌落超标等事件。根据来伊份当年的招股书显示,只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来伊份共召回不合格产品70250公斤,不合格产品涉及到肉制品、水产品、糕点、果蔬等。业内人士指出,来伊份自上市以来过于追求发展速度,采用的代工模式难以完全控制产业链安全,导致产品易出现问题。
中国食品品牌研究院院长曹保印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代加工模式并不是来伊份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本性的原因,来伊份之所以被监管部门屡次的抽中食品质量问题,实际是由于公司管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就说明,他们在进货的源头就没有把食品的安全与质量真正的做到位,如果这种管理问题一直存在,不能够得到解决的话,就算来伊份建立了自己的工厂,自己去生产,也同样会出现这些。”
(责任编辑:张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