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假故事与房产税错觉:房产销售下滑,房产税反而到来!
作者:王陶陶
来源:王陶陶
金融大亨索罗斯说过一句名言:“世界经济史就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这句话其实颇有意思,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政治、政策的预判。
必须承认,历史上,当重大政治、政策风险降临之前,即便其意味已经很浓,但由于人群中流传着各种各样抚慰性的假故事,使得公众往往对这种风险不屑一顾,最终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譬如去年年初的假故事时“贸易战不会爆发”,去年年底的假故事“贸易谈判不可能成功”。
那么,今年有什么有趣的假故事呢?在我看来,今年最有趣的假故事,就是土地财政的假故事,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房产税之时间错觉。
什么是土地财政的收益?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被混淆最多的一个概念。
土地财政收入规模被高估
在中国,人们对土地财政有一个很大的基本误解,他们大都将“土地出让金”混淆为政府可供使用的收入,这就使得舆论大大高估了现今土地财政收入的规模,进而极大低估了房产税的推出紧迫性——这种误会在很多时候足以致命。
譬如,去年中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为65000亿,你去看各个金融机构、媒体和大部分专家的统计口径,大多就将65000万亿作为地方政府可供支配的收入了,而普通民众、投资者就毫不犹豫地相信了这个数字。但事实上呢,对于政府来说,土地使用权出让交易是要耗费成本的,笔者在乡镇工作过,对此有过接触,不管哪种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都要付出成本,故而对此有所质疑。
后来,笔者专门与数个有着丰富地方财政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交流,他们告诉我——土地出让金需要扣除巨额的征地拆迁补偿费(一般约占出让金总额的60%以上)、各种政府性基金(规模极小,固定支出,约占5-10%)和各种税费,余下的才是地方政府的真正财政收入,这个数字仅占20-30%,而且随着现代农民土地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征地拆迁成本不断攀升,再加上拍地时溢价率急剧下降,很多时候,土地出让金里面的真正财收甚至不足20%。
这就是真正的土地财政现状,既不稳定,也难以持久。
譬如,如果你打开财政部《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收支情况》的文件,你就会轻而易举地发现这一点,其中提到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益为33727亿元,而土地出让金中有26844亿元用于拆迁补偿等前期性支出,即便是毛收入,也不足7000亿元,而且其中专门提到了用于农民的补偿越来越高。
再譬如,北京市2010年第一次将土地财政写入市人大报告,其中土地出让金达900多亿,纳入财政收入多为477亿元(当时的土地财政成本应该还没有现在这么高)。
这些都表明了,土地出入金与政府的真正财收是两码事。
所以,尽管土地财政的收益对地方政府非常重要,但巨额的成本被媒体、舆论甚至金融机构几乎完全忽略了,其真正收益实际上大大高估了。去年土地出让金总额为65000亿,其中的真正财政净收益应该为16000亿左右。
这个数字,就是土地财政的真正收入,她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夸张。
房产税能否替代土地财政
对于房产税对土地财政财政替代,早在2013年房价尚不高的时候,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甘犁就提出,只需要0.68%的房地产税率,就可以完全替代土地财政,即便只征多套房的房产税,也只需要2.8%税率,就可以替代土地财政。这还只是2013年房价远不及现在时的情况。
事实上,甘梨的说法还只是全国性的。
如果将视野集中在北上深等超一线大城市,就会更深地意识到地方财政转型的重要性。北京市2018年土地出让金收入为1682亿元,其中的财政净收益可能只有300多亿,对于北京来说,这是一个极低的数字。相比之下,2017年时北京市房地产总值为40万亿,如果以1%(世界范围来看,这个税率也不高)的房产税率征缴,可以获得4000亿的收益(北京市去年财政总收入为5000多亿),这相当于北京市财政的翻倍,如果以0.5%征缴,可以获得2000亿,即便是只以5%征多套房,也可以1000亿左右的税收。
总之,至少对于北京这样的超一线城市来说,房产税无论如何施行,其收益都会远远超过土地财政。这就是“分布推行”的现实必要性,这是由地域发展的情势决定的。
结论
总之,所谓房产税不可能替代土地财政实际上只是一个带有偏见的假故事。这个故事忽略了两点:
1、极大高估了土地财政收益的规模,完全忽略了土地出让金绝大部分都用来支付成本;
2、极大忽略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差异性,意识不到随着中国财富的核心地带——超一线大城市已经发展到极致,一方面使得土地财政日渐忽略不计,另一方面房地产价值规模却达到一个令人生畏的规模,这就使得房产税在这些地方的推出迫在眉睫。
此即土地财政与房产税的假故事,这个假故事使得舆论低估了财政转型背后的紧迫性。
也许这就是索罗斯所言之反身性,即当假故事扑来之时,你必须真正花力气、独立思考地去识别她,不被其所惑。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假故事被大众识破之前,全身而退地离开赌场。
延伸阅读:
楼市重要信号:商品房销售面积时隔43个月再现同比下跌
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统计局网站,第一财经网
3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2月经济数据。
数据显示,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090亿元,同比增长11.6%。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5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1%,土地成交价款690亿元,下降13.1%。
销售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141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2018年全年为增长1.3%。商品房销售额12803亿元,增长2.8%,增速回落9.4个百分点。
其中,土地市场降温最为明显。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全国2019年前两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5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1%,这是2009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也是1998年7月相关机构有统计以来的第二大跌幅。
销售层面,前两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6%,是2015年6月以来首次负增长。
同时,商品房销售额12803亿元,增长2.8%,这一增速同样是2015年6月以来的新低。
不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金额计算,2019年前两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达到9079元,创下历史新高。
来听听统计局的解释:
1-2月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1.6%,这个数字是过去一年来的最高值,去年全年维持在10%左右这样比较高的水平。为何会有所加快?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回应称: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前期土地的购置费增长比较快。第二个原因是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施工进度有所加快,推高了房地产的投资。
关于下一步的走势,存在一些支撑房地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的因素,比如房价,目前表现比较平稳;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或者施工面积还保持一定增长,这可能会对房地产投资有一定的支撑。另外也有一些制约因素,从1-2月份数据来看,土地购置面积是下降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也是下降的。房地产投资有一些支撑因素也有一些制约因素,下一步,一些地方还会继续优化和调整政策,所以,房地产投资走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对于1-2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6%背后的原因,毛盛勇回应称,房地产领域大家一直都很关注,从1-2月份来看,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房价走势总体平稳。从监测到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变化情况看,总体比较平稳。
第二,从1-2月份的数据来看,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这一数据没有经过季节调整,没有剔除春节因素。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略有下降,下降3.6%,很大程度上是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春节因素的影响。今年春节因素影响大部分集中在2月份,对人们的购房行为带来了一定影响。第二个原因是当前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按照中央关于房地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同时,加快长效机制的建设,广大老百姓和投资者更加清醒地、更加理性地对待购房行为。所以房地产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长效机制的不断完善,将来会更好地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分析: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出现销售下调的原因主要是:楼市调控政策叠加购买力透支,2018年各地持续加码的调控政策逐渐见效,而持续43个月的房地产牛市包括整体经济宏观环境的平稳,都使得房地产投资需求从之前的高位下调,市场开始进入后“牛市”阶段,平稳将成为后续市场的主要趋势。
从热点城市看,土地溢价率基本平稳,大部分城市溢价率均保持低位。热点城市溢价率基本在10%左右。
张大伟表示,全国多城市土地成交2019年开年依然处于调整,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楼市逐渐进入调整期,导致房地产企业拿地意愿不强烈。信托等资金监管严格,导致房地产企业对地块总价较高的地块相对谨慎。从2016年930开始,全国一二线城市严格调控,这种情况下,房企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虽然整体销售依然处于高位,但再拿地的资金压力逐渐增加,对非优质地块的积极性降低。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认为,今年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跌幅为3.6%。从此可以看出,房屋销售正式步入到了降温的态势。类似跌幅也说明市场正在做调整。预计销售方面更大的下滑压力在于三四线城市。
今年1-2月份土地购置面积同比跌幅为34.1%,说明房企在购地方面相对偏保守。第一、房企目前的聚焦点在于去库存,所以拿地方面会趋于保守。第二、很多企业近期会转向股权收购和项目收购,对于土地购置方面的节奏会放缓。不过预计后续销售端和资金端改善后,企业拿地积极性会继续增强。尤其是部分棚改政策依然偏利好的城市,土地交易依然会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