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音之父”的前辈中国航天之父冯如立志航空救国:“苟无成,毋宁死”
东方网·纵相新闻实习生 马旭 记者 卞英豪
外媒称他为“东方的莱特”
美国人赞扬他为“天才的发明家”。
他是首任波音总设计师的“前辈”。
中国空军授予了他“中国航空之父”的称号。
这两天,波音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然而,或许你并不知道,早在波音公司成立七年前,有一个中国人已经成功设计出了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首架中国自主研发飞机的设计者、首位驾驶自制飞机上天的中国人、中国航天之父——冯如。
“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了后面”
冯如先生曾言:
“是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中国之强,必空中全用飞机,如水路全用轮船。”
通俗点来说就是,冯如先生想以航空救中国,即使需要付出他的生命也不足惜!
他做到了。
1909年9月21日傍晚,美国奥克兰市派德蒙山脉旁边的一处空地上,一架简陋的飞机,静静地停在那里。
天色微醺,飞机总设计师兼飞行员冯如双手握住转向盘,镇静地坐在驾驶室内,他的双眼注视着前方,眼前是蓝天、农场和崎岖的山野。
闻讯而来的有熟识的朋友和不相识的华侨,大家簇拥在飞机两旁。
伴随着轰隆的马达声,飞机离开了地面,冯如驾驶飞机,做了一次椭圆形航线的绕空飞行,高度保持在10到15英尺(3到5米)之间,航程约半英里(约800米),最后缓缓地安全着落。
田野边的人群静默了几秒,随即爆发了剧烈的欢呼声。
“冯如一号”正式试飞成功!
当时美国的多家报纸都以《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为题,来赞誉冯如在航空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孙中山先生看到冯如的成功表演时,也感叹道:
“中国大有人才呀!”
无论从飞行时间、高度还是距离上来说,“冯如一号”都远远超过莱特兄弟(世界首架飞机的制造者)制造的飞机,而此时号称“波音之父”的波音首任总设计师王助(是的,他也是中国人)才刚上大学。
冯如在试飞时全身除了普通衣物外,只有一副护目镜,简陋的防护设备加上不确定性很大的试飞,冯如的安全其实毫无保障。
试飞前,冯如的朋友还在劝他为了安全起见,换一个人操作,但冯如只说了一句话:
“生命不足惜,只要中国的飞机能够飞上天,死也值得!”
随后,挥手踏上了他所制造的飞机。
一百年前的这个傍晚,在大西洋的彼岸,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就这样开启了中国的航空时代。
自学成才的中国民工
“冯如一号”试飞成功的背后,是先生十年孤灯夜雨,背井离乡的成果。
1894年,贫农家庭出身的冯如在他12岁这年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他跟随在美国打工的舅舅来到了旧金山,在一家船厂当起了工人。
(冯如的家乡恩平县杏圃村)
初到美国的冯如,目睹了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城市,接触到了先进的机械与技术,他在日记中感慨道:
“常谓国家之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于机器,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
从此,他开始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去教会学校读书,为了接触种类的先进工业技术,他先后辗转于十多家工厂工作、学习。
十年过后,苦心钻研的冯如已经精通36种机械原理,发明了抽水机、打桩机,制成了性能优良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旧金山观察家报》称他为“奥克兰市天才发明家”。
而在此期间,两条消息的传来打断了冯如的研究生活: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架飞机。
1904年,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日俄战争爆发。
深感祖国处于存亡之际的冯如,决心以航空救国,甚至发出了“苟无成,毋宁死”的誓言。
飞机的研发经费过于高昂,即使他变卖了所有家产,依旧杯水车薪,所幸当地华侨中有三人愿意为他提供帮助,他募集了1000多美元,开办了中国人的第一家飞机制造公司。
当时的航空业还处于一片空白的阶段,莱特兄弟对飞机制造的图纸严格保密,冯如甚至只能通过观察鸟类翅膀的运动,不断试验、一步步的完善自己的图纸。
(莱特兄弟飞机首航)
他成功了。在莱特兄弟的飞机登上蓝天的六年后,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第一架飞机“冯如一号”也成功翱翔于天际,首次试飞性能远高于当年的“莱特飞机”。
他所设计的“冯如二号”,更是创造了时速105公里,航程35公里,飞行高度110米的成绩,超越了1909年国际飞行比赛速度冠军——寇蒂斯号的成绩(75公里/时)。
一代宗师空难谢幕
“冯如二号”试飞成功,这款各方面性能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引起了多家外国制造厂商的注意,他们纷纷邀请冯如加盟自己的公司,共同研制飞机。
当时,波音公司甚至都没有成立。
然而,冯如婉拒了这些外国制造商优渥的条件,正如他多年前对妻子所说的那样:
“等我学好了美国的文化、技术,我还会回来的,我的心还在中国,你在家好好照顾父母,等我回来!”
冯如做到了。1911年,他回到了中国。1912年8月25日,广州郊外阳光和煦,一处名叫燕塘的小地方围满了人群,人们有的手拿鲜花,有的捧着国旗,成千上万人都朝着一个方向望去——
今天,广东革命军飞机长冯如将在这里举行飞行表演!
11点刚到,人群中突然传来了一阵阵欢呼声,只见远处一个人影渐渐清晰,他头戴飞行帽,身穿飞行衣,向观众简单介绍了飞机的性能后,便开始了飞行表演。
表演很成功,雷鸣般的掌声与飞机轰鸣的马达声交错在一起,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自己的飞机成功完成飞行演习。
就当冯如完成了飞行技巧表演准备着陆之时,他突然望见远远的跑道上有两个儿童在戏闹,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冯如猛拉操纵杆,脚踩加速器,飞机像一只发疯的雄鹰,猛然冲上天空,两个孩子躲过了死神的侵袭。
而冯如的飞机却失去了平衡,部分零件损坏,飞机坠落在了草地上。他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伤,送医抢救无效,“中国航天之父”不幸殒命……
这一年他29岁。
冯如先生临终前曾写下一句话:
“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
通俗地来说:我死了没有关系,但中国的航空事业一定要继续进步下去!
编者按:
有关冯如先生飞机失事的原因,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其实存在三种说法:
有报道称是因为飞机故障,在转弯中失速,脱离了控制。
也有人说是因为他在升高的过程中,操作过猛导致飞机失速。
最后一种说法是冯如先生为了避开那两个在飞机跑道上玩耍的孩子。
一百多年过去了,事实怎样已很难考证,不过其实如先生这样的人无论因何殉国,终究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正如文学家何淡如写给冯如先生的挽联:
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土;
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秋风。
向先生致敬,祝愿中国航空事业开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