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严肃认真的探讨:增值税税率降低,企业的利润到底增没增加?
减税降费,政府引以为豪,百姓喜闻乐见,但也有文章指出,降低增值税率并不会增加企业的单位利润。因为增值税是价外税,是流转税,是层层向下转嫁的。作者强调了这是他是找了几个财务专家认真研究的结果。
专家也许没错,但常识告诉我们:税减少了,企业的负担实实在在的减轻了,利润增加才合乎常理。
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详细说明。
如果一家企业年销售额100亿(不含税),进货额80亿(不含税),进项销项均适用于16%税率来计算。改革前,每年要缴纳的增值税:100×16%-80×16%=3.2(亿元)。改革后,每年要缴纳增值税:100×13%-80×13%=2.6(亿元)。这样,企业每年可少缴纳0.6亿元。
问题来了:企业少缴纳了6000万元的增值税,但是利润没有任何变化,还是100亿-80亿=20亿元。
如果你不信的话,我们细细来算:
改革前,企业进货时付出的钱是80亿元+80*0.16亿元=92.8亿元;企业销售收到的钱是100亿元+100*0.16亿元=116亿元,两者的价差是23.2亿元,企业获得了这23.2亿元,需要上缴3.2亿元的增值税,其余的20亿元才是利润。
改革后,企业进货时付出的钱是80亿元+80*0.13亿元=90.4亿元;企业销售收到的钱是100亿元+100*0.13亿元=113亿元,两者的价差是22.6亿元,企业获得了这22.6亿元,需要上缴2.6亿元的增值税,其余的20亿元才是利润。
算来算去,税减来减去,缴纳的税确实少了,但是利润却没变。
是不是很奇怪?感觉跟常识相悖。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出在“不含税”这三个字上。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交易价格一般都是含税价格。
作为买方,我们不太关心价格是多少,增值税是多少,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总共付出去的是多少。
改革前,企业销售卖出去的总价格是116亿元,进货价是92.8亿元,中间的利润是20亿元。
改革之后,企业销售卖出去的总价格还是116亿元(消费者并没有多付出,他可以接受116亿元这个价格,短期内企业没动力降价),但税率降成了13%,这样产品的不含税价提高到了102.65亿元。
当然,进货的不含税价也相应提高了,变成了82.12亿元。
不含税价格的差就是企业的利润,改革后,企业的利润变成了102.65-82.12=20.53亿元。
多出的0.53亿元就是相应的利润提高。
可能有细心的读者会问了,为什么国家收的税少了0.6亿元,企业的利润只增加了0.53亿元呢?中间的差额哪里去了呢?
因为国家少收的增值税是从整个流通链条上收取的,每个增值部分都收取,说明上游企业少缴纳了0.07亿元。
以上的论述数据并非精准,因为不含税价格调整了,但是原理是对的。
现在答案很清楚了,如果大家交易的含税价格不变,税少了,利润就是增加的。如果大家交易的不含税价格不变,税少了,利润不变,消费者受益。
总而言之,降税是一件让利于民的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