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操作的传感式武器能否用到战争中去?
早在80年代初,英国就开展了无人操作火箭筒的研究。当时,美国正在试验一种新式火箭筒“劳”80,计划用来取代原装备的美式M72火箭筒和瑞典生产的“卡尔・古斯”火箭筒。“劳”80的最大射程500m,有效射程300m,破甲厚度650mm。发射筒下方装有9mm口径的试射枪,有助于提高试射精度。 当目标继续行驶到达最佳距离时,控制装置发出指令控制火箭筒开火,射出火箭弹摧毁目标。由于这种武器是由“劳”80火箭筒发展而成,使用方式类似地雷,因此英语叫它LAWMINE,其中的LAW系英语“轻型反装甲武器”的缩略语,MINE系“地雷”的意思,合成一个复合词后汉语音译成“劳米纳”。
巴祖卡
以后又研制了光电火控系统,配用激光测距机、微处理机和陀螺仪,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但是,这种武器战斗状态长1.5m,全重10kg,射手在阵地上操作不便。于是设想把它改造成不需要射手操作的远距离传感式火箭筒。劳米纳火箭筒制成后经过一系列试验,在厂商向军方进行的表演中,“劳米纳”曾捕获各种不同目标的信号,并成功地发射出火箭弹。但是这些早期制成的样品在总体设计和传感器性能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探测和跟踪目标的距离只有100m左右,对远距离目标的搜索、识别、跟踪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虽然当时媒体广为宣传了这一创举,却最终未能定型生产、装备部队。
这种武器保留了“劳”80火箭筒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原有火箭筒的一侧增加了1个圆筒状装置,里面装有探测目标用的光学传感器,此外还有数据计算和射击控制装置。使用时由射手将火箭筒架设在敌坦克将要经过的通道上,并稍加伪装以免被发现。当坦克等装甲目标从附近通过时,光学传感器首先探测到目标,并把目标信号输送到计算控制装置。微处理机接收到信号后经过快速处理计算出目标运动速度和最佳开火距离。
巴祖卡
80年代前后,东西方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主战坦克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有的坦克采用多层材料制成的复合装甲,厚度达到800mm以上;有的坦克挂装爆炸反应装甲,使反坦克武器的效能受到很大破坏。坦克火炮口径从105mm增至125mm,射程达到2500m以上。大部分火箭筒的射程只有200m~600m左右,士兵扛着它们去同凶猛的坦克作战,要有很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一旦暴露目标而不能摧毁坦克,很容易遭到坦克火力的杀伤。在此基础上还发展出一种增程型火箭弹,有效射程从300m增至600m。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千方百计改进火箭筒的设计,极力提高火箭弹的威力,增大射程,改善射击精度。法国研制的“阿比拉”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直径达112mm,战斗部内装有1.5kg重的炸药,试验中曾击穿18块40mm厚的装甲,破甲厚度720mm,达到战斗部直径的6.5倍,超出Т―72坦克前装甲的厚度约25%。法国还试制了一种“达尔”120型大威力火箭筒,它发射的火箭弹直径增至120mm,弹重约8.9kg,破甲厚度达到820mm。这种大威力的反坦克武器曾引起许多国家兴趣,美国在1984年~1986年拨款500万美元对它进行各种试验,阿尔及利亚也表示出很大兴趣。不过这种武器直到80年代末仅生产300具,后来未能进一步发展。
90年代以来,英、法、德等国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出多种性能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装置,和各种不同的火箭筒组合成新一代传感式火箭筒。它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几种不同原理的传感器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如用一组被动式红外传感器探测坦克不同部位的红外辐射,用音响探测器探测目标的音响信号,用地震探测器检测坦克行驶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力波。不同传感器探测到的数据都传送到微处理机进行快速处理。根据对各种不同信号的分析,可测出目标距离和运动速度,选定最佳时机实施攻击。
巴祖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等国为了抵御德国大规模集群坦克的“闪电”式进攻,千方百计研究了各种各样的反坦克武器。美国有位斯金纳中校设计的“巴祖卡”火箭筒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时间名声大振,传遍天下。斯金纳自幼喜爱钻研兵器,曾在阿伯丁靶场设计、试验过几种火箭,但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战争爆发后,斯金纳眼看德国坦克横扫欧洲战场,决心要研究出一种新式武器对付坦克和装甲车辆。他对原有的火箭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火箭发动机的前端安装1个聚能装药战斗部,装在一根细长的发射筒里发射出去。由于发射筒的形状很像当时戏剧演员使用的管状乐器“巴祖卡”,从此“巴祖卡”成了火箭筒的代名词。一次,美军高级将领观看了“巴祖卡”的射击表演后非常满意,当即决定大量生产。赴北非战场的盟军用“巴祖卡”摧毁了德军许多坦克和装甲车辆,后来世界各国纷纷引进“巴祖卡”并进行仿制。美国在“巴祖卡”基础上发展出“超级巴祖卡”、M72式火箭筒和M202式四联装火箭筒。苏联也在二次大战中得到“巴祖卡”火箭筒,很快发展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火箭筒。迄今为止,俄罗斯步兵仍使用着世界一流的火箭筒。
巴祖卡
火箭筒这种轻型武器的致命弱点之一是射弹飞行速度较低,命中精度受到很大影响。坦克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飞行速度可达1600m/s~1800m/s,有的甚至高达2000m/s,因此在2500m距离内仍可保持很高精度。而火箭弹的体积较大,飞行速度只有200m/s~300m/s,飞行中受到风向、风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300m以外的目标射击时命中精度就迅速下降。
为了提高射击精度,许多国家在改进武器弹药设计的同时,纷纷采用了先进的光电火控系统。如法国为“阿比拉”火箭筒配用了经过精心设计的光电瞄准和计算装置,不但可准确测定目标距离和运动速度,而且可以对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因素进行自动计算和修正,因而使射弹在600m距离上仍能保持良好精度。为“达尔”120火箭筒配备的光电火控系统由激光测距机、光学瞄准镜和计算机等组成。这种光电火控系统使“达尔”120火箭筒对300m距离内固定目标的命中概率达到97%,对550m距离的固定目标的命中概率为73%;对运动速度为36km/h的活动目标射击的命中概率为66%。利用先进技术武装后,结构简单的火箭筒显著提高了命中精度,但光电火控系统构造复杂,价格昂贵,为此,有的国家另辟蹊径,利用成熟的制导技术改造落后的火箭弹。如以色列的“前哨”火箭筒,在火箭弹上安装了1个陀螺装置和电子导航装置,同时增加了4个燃气舵。射击时,启动火箭弹上的陀螺仪、导航仪,可使射弹在飞行中自动修正弹道偏差,以便更精确地命中目标。
但是,无论火箭筒还是反坦克导弹,都要有射手在阵地上进行操作,手持发射筒进行瞄准或控制导弹跟踪目标,很容易遭到坦克的火力压制或杀伤。为了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必须设法把射手从阵地上解放出来。为此,一些国家正在研究把各种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火箭筒上,制成不需要射手在阵地上操作的新型火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