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艺术家玛吉·汉布林:绘画是我处理恐惧的一种方式

文化娱乐

2019-03-14 14:36

“玛吉是个天生的表演者,这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时至今日,她也仍然是个表演者。”玛吉·汉布林中国巡展策展人菲利普·多德这样说道。作为相识多年的老友,菲利普·多德似乎总能一眼看透玛吉·汉布林,以及她为自己戴上的种种面具。

玛吉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友善。画册里有一张她的近照,半边脸被遮挡,只看到蓬乱的银发和一只涂抹着睫毛膏的眼睛。她的眼神像刀一样锋利,仿佛随时要穿透被观看对象。73岁的她面部皮肤有些松弛了,法令纹如沟壑般在脸上趟过,靠近下颌骨处的皮肤无法抵抗地心引力的诱惑,不由自主地下垂。在某些时刻,她看上去像一只法斗。她也确实拥有昂扬的斗志,她以坏脾气著称。而菲利普·多德却熟悉掌握对抗和消解这种脾气的方式:“你要是对她客气,唯唯诺诺,她就会无情地碾压你,杀得你片甲不留。如果玛吉凶你,你必须立刻怼回去。”在采访过程中,我很快感受到她的表演型人格。当谈及照相写实主义时,玛吉的反应异常激烈。“我讨厌照相写实主义,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浪费时间!无聊!死亡!”末了,她以一声咆哮结束了对话,像极了一只正在狂吠的法斗。

玛吉·汉布林

可真正和玛吉接触,会发现她没那么“可怕”。恰恰相反,她是个绝佳的采访对象。她给出记者期望听到的故事、观点,还不时蹦出金句。她不厌其烦地对着不同的人阐释相同的创作理念,讲述儿时在海边观摩的一场风暴如何影响了自己的创作。面对媒体的玛吉·汉布林是友好而健谈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些都是show business(演艺事业),而她自己,也确实如菲利普·多德所言,只是一个表演者。她戴上面具,开始自己的表演。而一旦回到画室中,她便卸下面具,直面自我、爱人、亲人,以及大自然。“只有画室里的时光是真正的时光,其他时间都是装模作样。”在此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玛吉曾这样说道。

玛吉·汉布林于上世纪80年代即蜚声国际,至今的她仍然处于旺盛的创作期。她曾是英国国家美术馆任命的首位驻地艺术家,也是少数几位在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均举办过展览的在世艺术家。她以两类绘画著称——肖像和海浪。她的肖像系列囊括了她死去的父亲、母亲,她的伴侣、情人以及自画像。她会捕捉身边至亲的濒死状态,也会在斯人已逝之后调动记忆,一遍遍回想,一遍遍描绘。于她而言,绘制肖像是作为艺术家的她生发出来的对于痛苦的抵御机制,是一种疗愈。人们多将她的海浪系列与肖像画分离,但其实对汉布林来说,这两个系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描绘海浪,就是为海浪画一幅肖像。和人一样,每一个海浪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玛吉·汉布林第一次来到中国,也是她的作品第一次与中国观众见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美即惊骇之始:玛吉·汉布林的绘画艺术”于3月8日开展。此次展览呈现了这位传奇女艺术家包括油画、版画、素描写生和雕像在内的作品。“美即惊骇之始”这句诗出自奥地利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绝妙地点出了美丽和恐惧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向一种崇高的感受。在策展人菲利普·多德看来,崇高是毁灭与美丽同时到来的那个时刻,而玛吉的作品正是关于这个瞬间。菲利普·多德采用了一种近乎精神分析的方式来解读玛吉的作品:“在她年幼时候,父亲经常让她感到恐惧。我认为艺术是她应对‘生活本身就令人恐惧,我们终将死亡’这一念头的方式。这也是她描绘死后之人的原因。她对于死亡和恐惧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她尝试将这种恐惧转化为艺术的美丽。生命让她感到恐惧。我们变老,我们终将死亡,亲人、爱人来了又走。”

亨丽埃塔(Henrietta),1998年6月,板上绘画

界面文化:展览标题叫做“美即惊骇之始”,是里尔克诗中的一句,它探讨了美丽和恐惧的关系。对你而言,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这二者总是同时到来吗?

玛吉·汉布林:是的。美源于那种对于此世之外的、重要的,你见所未见、也不会再次见到的事物的体认。有时候,你看到一个美得惊为天人、令人难以置信的人,像是来自彼世。比如我儿时亲眼所见的那场海边风暴,它十分骇人,但同时,它也异常美丽。在《水墙》系列中,我画了人造的防洪堤,为的是体现在大自然强大的力量面前,人类暴露了自己的易碎、无意义和脆弱。

界面文化:这是一种崇高的体验吗?一方面它壮美到令人震撼,但另一方面,你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不会被它伤害?

玛吉·汉布林:我有可能被它伤害,我离海浪非常近。 我花了很多年时间描绘海浪。我在每天早上五点醒来,然后我就去海边,等回到画室,我就画一幅海浪。如果没有我目睹的那场风暴,没有那种处于世界边缘的感觉,就不会有《水墙》系列。当我站在海边的时候,相比广阔无垠的大海,我感到自己是何其渺小。我会产生一种感觉,我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并不足够。我们正在毁灭这个星球,而这些巨浪就像是自然的回应,像是自然的报复,是自然的力量。

水墙13,2012年

界面文化:你画肖像的时候也会产生和面对海浪时类似的感受吗?

玛吉·汉布林:我的工作方式是,我描绘的对象统摄我,而非我统摄描绘对象。我成为了一种介质。因此,如果我为你画一幅肖像,关于你的真相通过我(这个介质)在画面上传达出来。眼睛、手和心灵,心灵是最重要的。所以这都是关于爱。

那些像卷发一样的波浪,一种身体上的回应,一种大于我的事物,这种身体性让我在作品中有所行动。三年前,我在伦敦做过一个展览,叫做“关于人和大海的肖像”。因为每一个波浪都和其他波浪不一样,就像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一样。因此我画的是一种特殊性,而非普遍性。

碎裂之浪,2009年

界面文化:你曾和策展人说过,你尝试画出大海的声音,画出惊涛裂岸时的声响。用绘画、用笔触展现声音,这是如何做到的?

玛吉·汉布林:是观众说的,他们说看我的画能听到海浪的声音。当《水墙》系列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展出的时候,观众说他们站在那里,感觉海浪在朝着他们涌来,或者把他们包围。

我用一种非常具身性的方式使用水墨和油彩。身体性和物理特性是非常重要的,是照相写实主义的反面。我讨厌照相写实主义,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浪费时间!无聊!死亡!哇!

界面文化:你认为水墨也能展示这种物理性吗?

玛吉·汉布林:可以的。虽然水墨没有油彩的厚重感,你仍然可以投入和使用油彩时候一样多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喜爱中国绘画(水墨画)的原因。比如这个犀牛(她展示了画册中1993年的一幅水墨犀牛),这是博物馆里的一个犀牛填充标本,这是我画的第一幅肖像画。虽然它是一只已经死去的、被填充的犀牛。但那种我和犀牛之间的互动却是非常生动的。当时,我完全被它震慑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我父亲的肖像是我在他95岁的时候画的。一个月之后他去世了。那个时候他更接近一个骷髅了。我被他这种脆弱的濒死状态打动,所以我把他画下来了。

绘画中的父亲1(Father painting),1997年12月8日素描,纸上水墨画

界面文化:你会画让你感到恐惧的人或者事物吗?

玛吉·汉布林:我想绘画是我处理恐惧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是幸运的,你爱的人去世了,他们在你内心永存。我认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能够持续地画那些已逝之人,从记忆中,从想象里,这是一种让他们活着的方式。

界面文化:这也是一种治疗机制吗?

玛吉·汉布林:是的,当我的亲人去世,我陷入悲痛。但画画有很大的帮助。我父亲去世之后,我停下了创作奥斯卡·王尔德雕像的工作,然后根据记忆绘制了我父亲的肖像,那幅大笑的肖像。

玛吉·汉布林自画像,2017

界面文化:我很想知道你对女权主义的看法,你是个女权主义者吗?

玛吉·汉布林:我被告知我生来是个女权主义者。但我没有特意学过女性主义理论。我一直努力工作,但同时我也十分幸运。今年我被委任创作玛丽·沃斯顿克雷福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的雕像,她是一位女权先驱。她在37岁时就去世了。我认为到现在女性权益仍然是一个战场。

界面文化: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你是否曾感觉性别对你的限制?

玛吉·汉布林:我认为在艺术领域,男性更容易立足,他们比女性更快速、更容易获取名声、得到认可。现在和过去一样,艺术领域对于女性来说仍然是一个战场。如果回看艺术史,你会发现著名的画家中鲜少有女性的身影。

界面文化:你曾说过自己的作品都是出于激情与爱,我很好奇这种激情与爱会被资本和金钱侵蚀吗?

玛吉·汉布林:我完全没有考虑钱的问题,我画画是为了我自己,我不为他人作画。有的人喜欢我的画,有的人讨厌我的画,有的人对我的画无动于衷。吸引我的是在工作室中作画的过程,其余的所有事情都是无足轻重的。

界面文化:但你不得不来到中国,不得不接受这么多采访。

玛吉·汉布林:我在工作室和自己独处时,那是真实的时间,那是我可以表达爱和激情的地方。而当我举办展览,这就很像演艺事业了,是完全相反的方向。这让我精神紧张,就像赤身裸体地被挂在墙上。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