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里优秀的坦克歼击车,后来都有了哪些演变了?
二战里的坦克歼击车,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在那个坦克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各个阵营为了开发出优秀的反坦克武器,都想了很多的办法。
德国曾经造出的猎豹和苏联的su100等坦克歼击车,都曾经在某些性能上,碾压了当时猎装的主战坦克。
不过,这些曾经的神兵利器,在二战后,仿佛就没有了太多的声音,我们的记忆里再也难以出现能够在名气和性能上匹敌的坦克歼击车了,那么在二战后,坦克歼击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首先,我们要声明,对于坦克歼击车的发展和探索,从没有停止过,在二战结束之后至少造出原型车的坦克歼击车有以下六款:
苏联:SU-122-54 / 268工程
SU-122-54
OBJ 268
法国:AMX 50 Foch
AMX 50 FOCH
英国:酋长CTR
德国:VT1 无炮塔主战坦克(豹2底盘)
VT1-2 (莱茵120*2)
瑞典:Stridsvagn 103 无炮塔主战坦克
Stridsvagn 103
在这六款歼击车里,苏联的两款拥有和同级别坦克相近的装甲(SU122-54的100毫米/50度对应T54的100毫米/60度,OBT 268的车体与T10相同,战斗室拥有近似等效厚度)。
但是更大口径的火炮。而髪国佬的AMX50拂煦(120毫米炮)虽然在设计之初是为了用于支援装备100毫米炮的AMX50/100,但是在吨位上它和拥有相同的火炮的AMX50/120更为接近,当然也拥有更强的装甲(180毫米/56度,即使是重了快6吨的AMX50/120装甲强化版-130毫米/52度也无法相提并论)。
之后的两种实验车都选择了装备和同时代坦克相同的火炮(120mm L11/RH120),亦或是选择了更强的装甲,亦或是选择了更多的火炮。
所以,战后的坦克歼击车在更强的火力和更强的装甲上,都做出了选择。
但是这样一来,瓶颈就显现了。
首先是空间,空间带来的问题,就是升级潜力的瓶颈。
譬如号称最强的防护能力(60毫米/78度,约288毫米LOS),最强的火力(15发每分钟的自动装弹机),以及最矮的车身(1.9米)的瑞典歼击车S103。
光看这张图,我们就发现了在低矮的车身里,人员和装备被拥挤成了什么样,巨大的火炮系统贯穿了整个车体,非常考验内部构造。这也造成了火炮升级非常困难,在后期面临行进间射击时,有些被动。
第二个是后勤保养,我们以运输威力。
同样的底盘,IS2和ISU火炮,对运力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炮塔后转后,普通的火车即能快速装运IS2坦克,进行调动。
而这辆ISU152,则需要更长的货车空间,以及定制化的火车车厢来运输。无炮塔的设置,让坦克歼击车在许多运输和装运方面缺乏灵活性。
因此,作为功能较为单一的坦克歼击车,随着火炮和装甲技术的革新,它的瓶颈也快速的到来,引以为傲的反坦克作战效能,最终也被更全面的主战坦克和空地联合打击的概念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