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引发年度争议的日本电影,讲述了一段奇怪的爱情故事
今天和大家聊聊去年最热门,同时也引发了最多争议的日本电影之一。
《夜以继日》。
它入围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自首映后,“狗血”的骂声与“杰作”的夸赞不绝于耳。
这部电影的情节在大部分时间就像我们的主角朝子一样,看起来温柔静好。在初恋消失之后,她来到东京的一家咖啡馆工作,遇到了与麦有着一样脸庞的男子亮平。他们就像普通情侣一样恋爱结婚,但麦的突然出现又打破了一切。
对于朝子在两人中的“摇摆不定”在我看来她的内心并没有真正“摇摆”,她的每一次选择似乎都有着戏剧性的果断,温柔而坚定。两次转折,离开亮平选择前男友麦,又选择回到亮平身边,至此,电影中所有的剧情与人物,都开始被朝子一个人拖拽着前进。她的每个决定就像地震般影响着周围的事物。这与她在电影中所呈现的性格并不相符,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日本传统女孩的形象,但她的背叛在导演的处理下,变得与“女权式的反抗”毫无关系,这只是她自己的决定。
《夜以继日》中所有生活的日常和打破日常的过程,都被拍得温柔似水。最初的甜蜜和最后的背叛,在滨口龙介的镜头下,都是那么自然地发生自然地结束。朝子与亮平二人的亲密关系,其实占了不少篇幅,两人最初的暧昧,一起回老家,乔迁新居,可所有的剧情似乎都被压缩在了麦出现之后。与生活一样,日常虽然占着很大的人生比重,而真正留下回忆的是生活中打破日常的部分。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朝子离开麦以后,独自站在海边,一度以为电影将会以她跳海自杀结束。离开了丈夫又离开了麦,这是全片为数不多的,她的独处时刻。但就像访谈中说到,朝子这个人物时刻与周遭保持着距离,即便众叛亲离,她似乎也没有巨大的情感波动。
观众与朝子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观察”的关系。她几乎与外界是零情感互动,她独自活在怀念消失的爱人的小世界,可最后却又离开了心心念念的麦。她的种种行为可以说是“反逻辑”的,无论是背叛丈夫(逃离日常),还是离开麦(逃离非日常),都是令人琢磨不透的决定。而这可能正是导演想表达的——为什么人必须被日常亲朋好友所牵绊,为什么人必须被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欲望所牵绊? 除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和内心的欲望,到底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作出重大决定的原因呢?
最终,一个看似平静的结局到来,可就像镜头里密布的乌云一样,似乎预示着“山雨欲来风满楼”。朝子对亮平的追逐,求原谅,在我看来都没有多少情感的爆发力,反而亮平对朝子再次的接受,让感情喷薄而出。与朝子相反,亮平就是一个非常正常,非常有情感逻辑的人,无论是恋爱、结婚,再次接受朝子,他都是被自己的情感所操纵着。
《夜以继日》看似是一部平淡无奇并有点狗血的爱情电影,然而这种“狗血”,或许正是打破日常的机关。正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反逻辑”,才让观众在偶尔摸不清头脑之时,在普通的情节中生出解读的缝隙。
电影手册 × 滨口龙介 - 采访
-请问您是怎么接触到《日以继夜》的原著小说的?
柴崎友香的《夜以继日》(寝ても覚めても)在日本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小说。我的影迷朋友们曾给我推荐了一些柴崎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欢这一本。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却有着相同的面孔,小说女主角朝子对事物看的法与选择的突变,也令我非常着迷。虽然我从没接触过“双重性人物”的主题,但在我的电影中,人物的想法总是会突然改变。我想借改编这部小说的机会,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并探索这个主题,虽然有不少挑战,但我会勇于面对的。
-女主角朝子似乎是个非常被动的人,会让人觉得她是生活的旁观者。对此您怎么看待呢?
在原著小说中,她就是这么一个形象。柴崎友香即便是在以第一人称写作时,也会让读者觉得与主角有着很大的距离感,这就是她的风格。朝子对于周围的人事保持着一种冷静观看的状态,她的人生中似乎只有两次她真正做出选择与反应的时候:跟着前男友麦逃跑,和离开麦重新回到亮平的身边。朝子是个有点“慢半拍”的人物,所以读者对于她突然的决定必然出乎意料,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所以我在电影中我也保留了这个元素。
因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所以我不想加入太多的对白,但观众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小说中朝子的情感。我想通过电影中别的角色,去衬托朝子的情感,这让观众们能更容易理解她,我的本意并不是让她变得难以捉摸。
-朝子或许并不是一个令人感到迷离的角色,但就像是您的前作《欢乐时光》中的女性角色一样,她看起来神神秘秘的,对于外界她似乎总是保留着什么。 对此您如何看待?
说得很对。她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而是她对自我熟视无睹的一种状态,她试图去遮掩这种感情。我电影中的主角们总是有这种共同点,但说到底,作为他们生活旁观者的观众们,不也是有秘密的吗?在这部电影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里,朝子都扮演着一个充满神秘感的角色,直到后半程她才对这个世界作出了反应。但这并不代表她赤裸裸地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但至少她的形象看起来具象化了不少,她把自身的情感暴露了出来。所有这些心路历程,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还有一个人物形象逐渐清晰的过程,我都觉得非常有意思。
-我想再深入地问一下,对于您所说朝子试图掩盖的“秘密”,是她难以言说的内心情感,而不是她对麦的情感吗?
当然是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她对自我的麻木与无视,但她不愿意去正视它,所以选择隐藏起来。这种感觉我认为大多数观众也会有,这是一种不可控的东西。而电影正是一种能让人直面自我的武器,很可能在观影过程中人们才会意识到这一点。是电影让我的自我逐渐清晰起来,这也是我拍电影的理由,为了唤醒更多的人。
-在您的电影中,朝子的内心似乎是在两种情感之间摆动,一边是自己对麦难以抑制的爱,另一边是与亮平更稳定更合适的关系。 对此您怎么看待呢?
这种人物的两面性,在原著小说中就有,这也是令我最感兴趣的一点。麦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看起来不存在于世间的人物,与此同时,亮平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实体,就像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但每一个人物也有他自身的两面性。首先麦就像是一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人物,他的名字“Baku”会令人想起日本神话中专吃人的梦境的妖怪“貘”。但对于朝子来说,特别是在小说中尤甚,麦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至于亮平,他的突然出现也会令观众觉得,这一切只是朝子的想象。总之麦与亮平是两个现实性与虚幻性并存的两个角色。
-亮平是女生的“梦中情人”这种说法很有趣。相比于《欢乐时光》中男性角色的薄弱,亮平是一个认真上进,几乎完美的男人,对妻子也有求必应。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幻想中的,完美的人。对此您如何看待?
是的,特别是到最后他接受了朝子和她内心的隐秘情感,这一点让他看起来更加完美,但这是不现实的。即便亮平接受了朝子,也不过是自欺欺人,就像最后他说的一样,他知道她还是会离开的。为了让朝子留在身边,他活在一个谎言的世界里。朝子的背叛与离开也揭露了亮平的消极面,他也是一个复杂的人啊。
-这部电影也可以看作逐渐接受现实的过程。在这种虚幻与现实并存的两面性里,朝子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实。您对此怎么看待?
我不想拍摄一些展示梦境的场景,这部电影中所有场景都发生在现实中。然而,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日常与非日常的双面性。比如说电影中的大地震在日常中并不常见。而在日常中,无论是今天,当下,还是明日,我们的生活总是大同小异的,但大地震是一场我们不可预知的意外事件,这让我想起了2011日本发生的灾难性海啸。这一天,就与那些过去的日日夜夜相比,显得不同了。在当今日本人们总试图让每一天过得相似又太平。而这场意外也成了日常与非日常的交界点。
-电影中的地震在小说中就有提及吗?
并不,小说是2010年出版的,但柴崎友香的确挺喜欢描写日常生活和日本的社会事件。她的小说中也不乏很多关于毁灭的元素,多是通过回忆战争来叙述的。在电影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去表现这种日常的毁灭。
外国的观众们,可能对电影中不同地点的远近距离没什么概念, 故事的一开始是发生在大阪,女主朝子之后又去了东京,而地震的事发地是在东北地区,相距约500千米。对于2011年那场灾难,在东京地区伤亡并不算严重,但在东北地区,福岛方向,死伤无数。所以不少东京市民出于负罪感前往福岛参与救援,就像电影中朝子和亮平一样。而朝子也正是因为这种负罪感,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天,她选择了亮平,并确认了关系。
-请问您是根据什么去调度去导演的呢?
根据故事,当然也根据我的经验。比如在朝子的朋友——Maya家的那场戏,其中一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当他们在讨论易卜生的一出戏剧时,朝子一直处于后景,在拍摄过程中我本能地选择了这种人物站位。当时朝子是想跟亮平保持距离,甚至想逃离那个地方,所以她一直站在厨房的吧台后面,想以此作为一个“避难所”,从而与亮平产生距离。在整场戏中,朝子一直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一切发生。
当然在另一场戏中,我们也能看到出现了相同的配置,当朝子和亮平接待东京来的朋友时,朝子也总是躲在厨房的吧台后面。我这么拍可不是为了表现女主人的贤惠!更多的是为了表现她的尴尬不适,想跟亮平保持距离。
此外,我很喜欢认准一个主题拍摄人物的脸,把人物单独从环境中隔离出来,就像在电影中我就是这么来拍朝子的,想表现她跟周围人和环境的某种距离感。
-在电影的第一部分有不少很浪漫抒情的场景,比如您用慢镜头去拍朝子和麦的初见,还加入了烟火。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在电影中,麦其实出现得并不多,在长达2个小时的电影里,他大概就出现了20来分钟吧。然而在朝子眼里,麦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亮平更重要。所以我想用一个慢镜头去表现两个人的初遇,然而在后期剪辑时,我对于这种此前从来没用过的手法,感觉不太合适。但当我收到电影的原创配乐时,我突然觉得,加个慢镜头也不错。
-在电影中引用契诃夫与易卜生,是导演您的自己的意愿吗?
是的,我对戏剧其实并不了解,特别是一些古典戏剧,但我的确看过契诃夫与易卜生的作品。在原著小说中,Maya这个人物是个专门演当代戏剧的演员。为了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戏剧,所以我在电影中加了两出我最喜欢的戏:《三姐妹》(契诃夫)和《野鸭》(易卜生)。
-对契诃夫戏剧的引用非常有意思,因为在他的戏剧中,人物总是为不同的选择而感到纠结痛苦。这同时强调了电影中的第二条故事线,我们能看出来Maya是对亮平有好感的,我很想知道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电影中没有呈现的故事呢?
我非常高兴您看明白了这条故事中的暗线,,在电影中我想给予配角更多的情感。Maya邀请亮平去她家,就是因为她喜欢他,但是很明显朝子与亮平是彼此吸引的,所以她才放弃了。显然Maya作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她嫁给了并没有那么喜欢的人。正是因此,在朝子抛弃亮平与麦走的时候,Maya是那么生气,她认为朝子只是因为亮平跟麦长得想象,才与他在一起的。
-最后一个问题,听说您很喜欢 让·格莱米永的电影?
是的,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在电影《拖船》(Remorques,1941) 中,让·伽本饰演的那个角色,就很像本片中的朝子。他结婚后却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就像朝子一样,被一种不可控的情感所驱使。这就是这两部电影的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