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Mirror头条.万物皆可综艺:一个一厢情愿的伪命题

文化娱乐

2019-03-13 17:30

文|石榴

当陈莉、萧敬腾、王嘉尔再次一同站在《这就是原创》的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唱作歌手,新的记忆以相似的方式被继续创造。

去年,优酷“这就是”系列相继打造街舞、铁甲、灌篮,探索圈层文化的大众化表达。见猎心喜,承接着“这就是”系列的名号,《这就是原创》所背负的亦是原创文化的“破圈”重任。

毋庸置疑,从圈层到行业,从大众到小众,从传统到新潮,越来越多的非典型文化正在以综艺的形式出现在荧幕之上。越来越多的综艺,正在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愈发呈现出一种“你尽管说出来一件事,拍不出来算我输”的火热局面。

对于观众而言,填平日益增长的内容需求和圈层化的文化产业之间的矛盾,综艺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亚文化能否综艺化,也成为了一个圈层能否走向商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对于在这个充满着“速度与激情”的时代,正在成为行业生态圈政治正确的“万物皆可综艺”现象,似乎也在经历着“变形计”。

各种花式综艺接连而上,但从本质上来讲却很难再看到模式上的“大胆创新”。

注意力争夺与存在感大战下

还有什么是不能被综艺化的?

一切都是注意力犯的“错”。

当微博热搜取代传统新闻,当网剧综艺成为世界窗口,“注意力在哪里,行动和结果就在哪里”正在逐渐成为了如今营销的不二法则。

一些与综艺看似无交集、受众有差异的圈子,不论是对于传统艺术、冷门体育项目还是曾经非主流的行当,综艺和其背后的人气,都给这些文化的推广以及商业变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近期最鲜明的例子是《声入人心》。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声入人心》将音乐剧与男团偶像选秀相结合,以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与喜好形式在专业性与偶像性上找到平衡。选出“美声流量”,以致使音乐剧、美声这些小众艺术开始爆发出曾经难以想象的影响力。

节目中被称为“音乐剧王子”的郑云龙在其主演的音乐剧票秒空的时候,曾经感慨到“这一分钟,我等了十年”。在心酸的背后,也多少透漏出综艺的“神奇效果”。

拥抱综艺,或许就要冒着自身文化受损的风险,但推开综艺,就失去了绝佳的转型和变现机会。这道选择题对于圈层爱好者或许很难,但对于圈层亚文化本身,却有一个最直观的答案摆在面前——综艺会让更多人知晓,迅速聚集提升影响力。

像是内容消费领域的“快销品”,综艺如同食品领域的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味道不能说最好,但更普适、能保证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填饱肚子。

知乎用户在“如何看待综艺市场变化”下面提到了综艺这十年间的嬗变,“发生变化的是时代心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也在逐步走向多元化,但以娱乐为主打的综艺节目,除了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最重要的仍是盈利。

这可能是中国最成功的IP运营模式。尤其是随着所谓的泛娱乐时代到来,在注意力与存在感的争夺大战中,内容制作者将综艺作为亚文化的社会代言人。其“消除边际”的强大能力,使得原本与之无涉的内容也不得不向之示好。

《我家那闺女》和《非诚勿扰》

其实是一回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路狂飙的亚文化综艺化现象,在今年年初狠狠的踩了一脚急刹车。

作为同期打擂的两档音乐节目,《国风美少年》和《即刻电音》一个是土生土长的本土音乐文化,一个是新兴潮流之下的舶来文化,在国内,两种类型、两种模式都在缓慢探索之中。

毫无疑问,这正是亚文化综艺化选择的极佳对象,即便它们达不到《中国有嘻哈》的地位,但在不约而同的“小众”标签下,或许也能吸引圈层观众的青睐。

但事实却未能如愿。在初期的争议之下,两档节目在不温不火中走向结局。即便在小众综艺中一向奏效的流量偶像张云雷、张艺兴也未能拯救逐渐消褪的热度。

然而,仅仅在半年之前,网友们还在为韩宇的街舞而疯狂,为艾热和那吾克热争论不休,为李易峰郭艾伦而打破追星女孩和钢铁直男之间的壁垒。

全民皆“社会人”的热度,足以证明其“江湖地位”。那个时候,人人都十分笃定,仿佛只要打着综艺化的旗号,就能站在风口飞一会儿,收到大量资本的青睐。

但对于综艺而言,迎合年轻人的语境、甚至是引领年轻人的流行语,才是“爆款相”综艺的必备特质。

今年,观众流行说的是“观察”。

在含情脉脉、耳鬓厮磨的梦幻镜头中,人们固然知道,综艺自带美好滤镜,但当钢铁直男赵磊和吴昕一同骑着摩托车,章子怡用依赖的眼神注视着汪峰,爱意和幸福还是充满荧幕,流进观众的心坎。

或是在papi酱关于亲朋好友在心中的排位,与演播厅各位爸爸与嘉宾火花四溅的争议辩论中,探讨关于爱情与婚姻对于大龄青年们的定义。

都说时尚是个圈,总会流行回来。这句话用在综艺身上依然说得通。八年前《非诚勿扰》,和八年后的《我家那闺女》从本质上来讲或许是一回事。匆匆八年过去了,大龄青年们还在为相亲、找对象的事发愁,而观众也依旧对此乐此不疲。

2019年,怀旧编剧们以优越的“脑补”技能,开创了怀旧的N种打开方式,持续证明着人的本质是复读机,而且是有创造力的复读机。

在万物皆可综艺的表象之下,让观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欲罢不能的仍然是那些本质上相同的综艺节目。就像十四年前曾在街头巷尾以手机短信形式的投票,如今演变为网络投票,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外壳,用相同的套路就可以再次开始俘获下一代的观众。

从这一方面来说,带着调侃和戏谑意味的万物皆可综艺现象,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伪命题。

娱乐燃烧之后

又要何去何从?

在时间的作用下,这些如今已经OUT的综艺,会不会再次流行回来呢?谁也不能确定。但更需要关注的是,相比于映射着观众对自身、现实生存状态审视的吃喝住行,综艺化为这些所谓的“万物”带来了什么。

忙不完的行程、一秒即空的音乐会票、炙手可热的新生流量,“郑云龙”们火得一塌糊涂,音乐剧市场也因此受到了关注,但这样,就可以笃定的说“综艺拯救了音乐剧市场吗”?事实或许并没有这样乐观。

互联网行业擅长制造“风口”,那些尚未被开发的新鲜玩意,似乎紧紧的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亚文化的生命周期都不会太长,一般情况下,火不过二年,来得快去得更快。当一个周期很快过去,大家就又开始寻找新的概念,就像是在综艺的一把火下,曾热烈燃烧的那些圈层文化。

从时间轴上来看,那些曾经爆火的小众文化,从民谣到说唱、街舞,都曾是观众眼中的白月光。而一年一年过去了,如今爱奇艺瞄准了乐队,优酷对准了唱作人。

但娱乐燃烧之后,它们又去了哪呢?

在嘻哈火热的那一年,网友们用戏谑的口吻说到,“最近听嘻哈的,就是去年听民谣的。”看起来越来越多的亚文化走上综艺舞台,越来越多的小众圈层、行业被关注,但实际上的情况或许未必。

在经历和舆论的斗争后,中国的嘻哈歌手们从地下走上舞台,一度终于摆脱物质和舆论压力走上台面。如果中国嘻哈具有更扎实的底气和商业运营能力,这本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商业范本,可一切也都在巅峰处嘎然而止。随后,是渐渐熄灭的说唱之火。

在去年,《这!就是街舞》收官之夜现场,对着成为成为第一季冠军的韩宇,易烊千玺这样说到:“我觉得《这!就是街舞》的冠军是韩宇,但是最后的赢家、受益最多的,其实还是街舞本身。”

如今又一年过去了,曾经在《热血街舞团》中大放异彩的王嘉尔又再次站在《这就是唱作人》的舞台上,但那些曾经发光发热的舞者们,又在哪呢?

这显然不是一个足够健康的生态系统。当市场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综艺化,就能拿到一张珍贵的爆款入场券,就已经陷入了某种病态的迷信。

综艺化”不是万能钥匙,它只不过是亚文化突破圈层的一次尝试,本身能否被主流大众所接受就是个未知数,更何论在被燃烧榨干之后的未来。

万物皆综艺,本可下好产业联动的连环棋。怕的是玩家们在注意力转化为流量和利益后,便迅速离场。结果,便只留下了不长久的热闹和“万物皆可盘”的自嘲梗。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编 | 铁皮小鼓

编辑 | 昆仑

校对 | 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