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千村一面”、内涵不足,代表建议深度挖掘本土文化
田纯刚提到,乡村旅游是一种依赖乡村特色资源,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动,具有连接城乡要素资源、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天然属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从追求温饱和物质的满足,转为追求更为美好的生活,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消费能力不断增长。
经过深入调查,田纯刚发现,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项目生产管理方式粗放、发展质量不高、经营效益低下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哄而上,准入门槛较低,政府监管缺失;“千村一面”,由于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人才匮乏,文化素质低下,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有限,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缺乏生机和活力,难以实现长足发展。
在田纯刚看来,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旅游市场自律和他律不足。乡村旅游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食宿的质量和价格、以及公共环境卫生的保持等方面,较难实现整齐划一的管理。政府监管的缺位或不足,乡村治理机制的不完善,民间自我约束管理机制不健全,都会造成乡村旅游服务理念的相对滞后和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影响乡村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短期回报和长期发展失衡。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部分企业关注短期回报,缺乏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的耐心,忽视长期的产业链打造,缺少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以及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服务项目和体验项目,缺乏地域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是人才奇缺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专业文化人才是支撑乡村旅游项目运营、整合、提升的骨骼。乡村旅游的运营团队,既要求有浓浓的乡土情结,热爱本乡本土,熟悉当地文化知识,同时又要求视野开阔,头脑灵活,了解市场动向,具有卓越的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农村的空心化和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造成了乡村旅游人才建设后继乏力,使得乡村旅游产品在规划、设计、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从长远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和微观服务。”对此,田纯刚提出以下建议:
一、严格市场准入,加强顶层设计。政府有关部门应确立乡村旅游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理念,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从源头上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造成的浪费;同时有进有出,定期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普查和评估,实行退出机制,保障旅游服务的品质,在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同时实现有效监管,充分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扩大乡村旅游产业有效供给。
二、面向历史,服务现实,着眼未来,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要在“向后看”的同时积极“向前看”:“向后看”即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本土文化特色,不生搬硬套,不简单复制,不盲目跟风,克服短期利益冲动,扎实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和名片;“向前看”即增加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重视科技对农业支撑作用,提高生态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不能一味地仿古做旧,而是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的有机融合,实现科技和文化的双轮驱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的广阔发展前景。
三、处理好增量发展和存量发展的关系。尽量盘活和依托现有景点和已有资源,避免大破大立,盲目扩张重建和低层次无序开放,优先把现有蛋糕做大做好。如利用现有空闲民房进行符合现代需求的民宿改造、充分发挥城市在人才和交通上的辐射作用等。
四、广泛开拓人力资源渠道。充分发挥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优势,实现校企供需有效对接,提升旅游人才的文化素养,真正实现专业对口。同时,依托高校或职业技术学校,适应乡村旅游人才的特殊性需要,对当地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民进行系统专业文化培训,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路,提升其技能,促进乡村旅游的提速提质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