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摩拜被“拖后腿”,美团点评是否还有救?
3月11日,美团点评(3690.HK,以下简称“美团”)公布了2018年的经营情况。
截止到12日中午收盘,美团大跌10%,总市值为3000亿港元。相比上市时超过4000亿港币的市值,缩水25%以上。
这份年报揭露了美团的哪些问题?港股扫地僧带你回顾。
2018年收入大幅增长,但亏损却持续扩大。
2018年,美团的收入为65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9%。然而经营亏损达到110亿元,亏损幅度相比去年却增长了189.7%。
美团有三大业务:外卖、旅游和其他“新业务及其他”(以下简称新业务)。
其中,外卖是贡献收入最大的业务,占收入的比重为58%。但外卖业务毛利率不高,仅为13.8%。
旅游业务是毛利率最高的业务,毛利率高达89%,占收入的比重为24%。
而新业务却在持续亏损中。新业务贡献了17%的营收,却换来了公司的大部分亏损。
换言之,美团目前是在拿传统的外卖业务和旅游业务在补贴这项新业务。
2018年,美团收购了摩拜,但摩拜却收不抵支——收入15亿,亏损却达到了45.5亿元,严重拖累了美团的业绩。
收购摩拜是一笔怎样的生意?
美团收购摩拜时,估值为155.64亿元,但净资产仅27.4亿元,商誉高达128亿元。而摩拜2018年4月至30日,摩拜总亏损4.07亿元。摩拜成为拖累美团业绩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会利用这么高的溢价收购摩拜?
基于美团当时收购时的观点,美团收购摩拜主要是看重摩拜作为流量入口的价值。
1、共享单车是交通出行领域最大的流量入口。摩拜单车在去年4月份的单日订单已达2000万单,超过了滴滴的单日订单量。
2、共享单车的用户价值。共享单车庞大的用户数量是一笔宝贵的资产。
3、美团当时内忧外患,早期投资人不愿意投钱,新的投资人又不愿意介入,自身发展还需要每天烧钱,王兴可能认为,这是在低点接盘,算是捡了个便宜。
业绩打脸,摩拜或许更多是为了IPO铺路。
另一个观点认为,王兴之所以购买摩拜,站在当时的时点来看,更多地还是为了IPO铺路。
短期来说,买入摩拜单车能够提升美团点评估值,为IPO做铺垫。之前有多家媒体报道美团点评正在寻求IPO,而王兴也对外透露过去几年一直在为IPO做准备。
去年进军出行市场也是如此,买下摩拜单车,让人看到王兴在出行市场上的决心,将有利于提升美团点评的估值。相比动辄数百亿的估值,买摩拜的这点钱真的不算啥。
这笔买卖多划算?我们可以对比下,美团仅652亿的收入,有3000亿港币(折合人民币2600亿)的市值,但是京东有4600亿的收入,却仅4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700亿元)的市值。
美团无论是规模还是业务涉及的广度均远远不及京东,但二者的市值却几乎毗邻。
当然,美团也讲了另一个故事。就是通过摩拜这个入口建立一个大的“美团生态圈”。
通过买入摩拜单车,既可以在出行市场布局,也可以为美团外卖、电影演出、酒店住宿、休闲娱乐、周边游、机票火车、景点门票提供数据支持。至于效果如何,至少从目前来看,是不乐观的。
但是,美团已经完成了IPO,摩拜也已经完成了提升估值的使命。或许,摩拜这笔并购到底划不划算,或许已经不重要了。
(文章为原创内容,由斯多克平台独家撰稿,请勿自行转载,如需转载请取得授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