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第二次太空竞赛的新边疆

军事

2019-03-12 12:13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据中国日报消息,近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两会建言加快推动航天立法,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网络上有不少人认为航天领域是国家的事,雷军只是哗众取宠,更有嘲弄小米本身的核心技术还没弄好,雷军再怎么折腾也成不了马斯克。

其实,大家对商业航天还存在不少误解,就好像大家潜意识里一定觉得造火箭比造车贵一样。事实上,商业航天不止有Space X,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在做,这也是第二太空竞赛的主要特征。


NASA在经费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转移技术,投资Space X的自救过程的背后实际上是军民融合的问题。

军民融合最早是美国在90年代末提出来的。我们国家在2012年十八大上也提出了军民融合,并在2015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并不是军转民、民转军这些简单的表述,它的真正意义是找到整个国家从官方到民间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上释放社会活力。

如果以第一次太空竞赛为参照,你会发现目前我们国家还处于一个传统的举国体制的转型过程,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协调官方和民间商业资本之间共同利益,释放社会活力的可持续的长期的运行机制,我们还在摸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抛除意识形态来看,美国式的混合所有制确实有非常大的优点,因为它可以不断地释放社会活力。当然,这并不说我们什么事都要跟美国对标,只是在这方面他们有成功的经验。

在经济层面,我们商业的资本能不能找到一个稳定的投融资机制?比如说上海科创板已经推出来了,能不能跟我们今天科技创新浪潮相结合?这也是摆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又一项基本议题。

另外,开展外太空探索,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直接的目的,就是经济利益。不管是小布什曾经宣称重返月球,还是马斯克说要在火星退休,这些表述背后也跟国家利益有关系。因为在第二次太空竞赛中,外太空成为了资本主义的新边疆


2015年,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允许私人进行太空采矿。所以有着商业资本的航天公司也可以参与,每次有彗星、小行星经过,它们就可以发射一个飞船拦路抢劫、开采资源,这些说起来有点科幻,实际上是一个很资本逻辑的一件事。

这个巨大的经济利益大到什么程度呢,恐怕不是我们今天能够估量到的。而且它将对现有的地球资源构成的价值体系造成极大的冲击。在这个意义上,谁先做到这件事,谁就抢占了先机。


我为什么要在现在讲这个话题?因为我觉得历史的临界点可能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就要到了。未来会有大量概念性的东西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我可以给大家大致描绘一下:

2019年,中国人会对月球拥有一个更深刻的掌握,嫦娥四号中国式登陆车会对月球背面全息呈现;到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法》正式颁布,中国人对火星的探索也将进入基本议程;2021至2022年,逐渐完成近地轨道太空旅行;2020年国际空间站坠海后,中国人将有自己的空间站……

当然商业航天也并不全是国家层面的事,而是可以跟我们日常生活高度绑定的。两年前,TF BOYS王俊凯的粉丝就往太空发了一个卫星,为偶像庆生。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有生之年都有机会去近地轨道做一个短程的太空旅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人,可能五年之后卖了房子就能去一趟太空……


这些激烈的变化都会不断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关键是我们的政治架构、经济利益、审美和想象力,包括我们的话语呈现,都准备好了吗?这恐怕是漫长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