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重回《卡萨布兰卡》:爱情,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文化娱乐

2019-03-12 21:41

如今的奥斯卡因为“政治正确”而饱受争议,但其实早在二战的年代,奥斯卡就有过“政治正确”当道的情况出现。

1944年第16届奥斯卡《卡萨布兰卡》夺得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因为电影的故事紧密结合二战形势,所传达的观念迎合反法西斯的主流观念,具有一定的政治宣传性,所以这算得上是一次“政治正确”的伟大胜利。

为什么说伟大呢?

事后经过时间的检验,奥斯卡当年选择《卡萨布兰卡》是绝对正确的。70多年后,再看这部黑白电影,依然让人心醉神迷,难以忘怀。

1.关于“卡萨布兰卡”

电影一开始就给观众交代了时代背景以及片名的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许多被困在欧洲,想要远离战乱的人们,试图逃往美洲大陆避难。由于多数人都无法直接前往有船过去的里斯本,所以一条“曲线救国”的迂回路线出现,从法国巴黎到马赛,再穿过地中海来到北非,最后到达摩洛哥西部沿岸的一座城市,这里就是“卡萨布兰卡”。

因为地处北非,《卡萨布兰卡》还有另外一个片名,叫《北非谍影》



熟悉二战历史的朋友就会知道,1940年5月,德国突破法国著名的“马奇诺防线”,把英法联军逼到了敦刻尔克港口,随后,就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场景。

某种程度上说,《卡萨布兰卡》可以是《敦刻尔克》的续集。


虽然英国军队实现了敦刻尔克大奇迹,但德军已经不可阻挡,继续入侵法国领土。

6月,巴黎被攻陷。当时的法国领导人贝当元帅随即宣布投降,成为希特勒的傀儡,也就是“维希法国”。



幸运的是,一个叫戴高乐的将军组织起了"自由法国"运动,继续抵抗希特勒。

当时,卡萨布兰卡仍是法国殖民地,但并未被德军占据,因此还是在法国人的管理之下。至于电影中的地方管理者Renault队长倾向“维希法国”还是"自由法国",则是故事的一个悬念。



反正在卡萨布兰卡,理论上可以弄到改变命运的通行证,得到去里斯本的“资格”,然后就能前往美洲了。

只是这通行证是限量的,非常之昂贵,没点金钱和人脉,连看一眼的机会恐怕都没有,只能够等待机会。于是来自欧洲各地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象。

那里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多年以后,卡萨布兰卡被历史铭记,居然是因为一部电影。世人一提起"卡萨布兰卡",立马想起的不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那场会议,而是好莱坞的电影《卡萨布兰卡》


其实这个城市并不叫卡萨布兰卡,在被欧洲殖民者占领之前,卡萨布兰卡原叫“达尔贝达”。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这座城市便恢复原名“达尔贝达”。

对于摩洛哥人来说,“卡萨布兰卡”是被殖民的过去,类似中国的那句“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们更愿意把澳门叫做澳门,而不是Macao;摩洛哥人也更愿意把“达尔贝达”称作“达尔贝达”,而不是“卡萨布兰卡”。所以到那边旅游,最好不要大喊Casablanca。

卡萨布兰卡已经消失在历史云烟,不过Rick和Ilsa的那段美丽爱情,似乎仍然在残存在那座城市,挥之不去。



2.教科书式剧本

《卡萨布兰卡》片长只有102分钟,就是这有限的时间内,整个故事融入了战争、爱情、谍战等元素,牵扯到十多个人物。

了解过二战的历史背景后,大概就能知道这是法国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身怀重要文件的两位德国快递员被杀害一事引出了整个故事,嫌疑犯选择逃往卡萨布兰卡,当地警方接到任务搜捕,这使得电影一开场就进入紧张氛围之中。

因为德国快递员事件,德国军官Strasser少校来到了卡萨布兰卡,表面上他是来督促Renault队长抓捕罪犯。



警察首长Renault队长亲自迎接了他。他们两个代表了卡萨布兰卡的两股顶尖势力,两人的对话台词直接引出了故事的男主角Rick,以及电影的主要场景Rick咖啡馆,干净利索的同时,凸显出了Rick的影响力之大。



但编剧觉得还不够,镜头转向咖啡馆后,又通过客人与Rick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他的强硬作风。电影刚开始10分钟,观众就能知道,Rick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大人物,遇见卡萨布兰卡有史以来最美丽的女访客Ilsa的时候,却顿时慌了神,一连打破两个惯例。



然后观众便会对这位女主角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不需要通过事件塑造,便能知道她一定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另外,Rick和Ilsa之间的关系,电影依靠演员的表演(以及导演的镜头暗示)便展现了出来,光是这一点都足以写进电影学院的教科书了。



随着Ilsa的惊艳出场,所有故事线索开始汇聚。其悬念并没有因为Rick和Ilsa的秘密关系揭开而减弱,反倒是开始增强。

Ilsa和丈夫Laszlo想要从卡萨布兰卡前往美洲,而他们能否顺利逃离,关键取决于Rick怎么抉择。

《卡萨布兰卡》是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剧本得主,而且在如今的各种剧本榜单当中,《卡萨布兰卡》几乎都是前十,甚至都是排第一的,因而其剧本有着“世纪最佳剧本”的美称。

除了悬念铺设,人物塑造,其他各个方面都值得后世编剧研究学习。这里只谈多“配角”这一点,顺便理清楚片中复杂的人物线索关系。

几乎每一个主要配角,都起着推动剧情的作用。

德国军官Strasser少校和警察首长Renault队长,他们一起引出了男主角和“通行证线”的剧情。


做贩卖通行证生意的Ugarte,直接推进了“通行证线”剧情。



黑人钢琴师Sam,用一曲动听的“as time goes by”引出Rick和Ilsa的“爱情线”。



Ilsa的丈夫Laszlo,推进“谍战线”。



明显是“自由法国”阵营的Berger,引出“谍战线”。



胖子商人Ferrari,伏笔人物,后期进一步推进“通行证线”。



被Rick拒绝的Yvonne,引出德国人和法国人的矛盾,为后面的“马赛曲”戏份做铺垫。



了解过这些主要角色之后,故事的人物线索廓然开朗。

爱情线:

讲述Rick、Ilsa、Laszlo的三角关系。

通行证线:

Ilsa和Laszlo想要Ugarte手上的通行证,但需要Rick的帮助。

谍战线:

德国Strasser少校想要利用Laszlo找出间谍成员。

反战线(“隐藏”的二战背景故事):

Renault队长和Rick各自的选择。选择帮助Laszlo(代表自由法国),还是德国人。


3.爱情唤醒人性光辉

几条线索互相穿插关联,使得《卡萨布兰卡》爱情戏当中有谍战戏,谍战戏中有战争戏,故事的悬念一直持续到影片的最后5分钟,可谓是"全程无尿点"。

那么哪一条线才是故事的核心呢?

其实可以是爱情线。

不光是因为《卡萨布兰卡》被许多榜单评委“历史第一爱情片”,很多时候都排在《罗马假日》、《乱世佳人》等经典的前面,更重要的是,故事的主旨,角色的心态、立场变化都与爱情线直接挂钩。

一开始,电影交代地十分明白,Rick是一个不愿意为任何人冒险的商人,坚决的“中立”态度。所以Strasser少校没有为难他。



紧接着通过回忆倒叙,间接解释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立场。

因为爱情。

等到与Ilsa真正地重逢,Rick发生了巨大的心理变化。他根本无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Ilsa视而不见。而Ilsa和Laszlo又是夫妻关系,Rick不得不被卷入通行证线和谍战线。

他还可以继续理智地保持“中立”吗?


爱情,从来不是理智的。

如果可以在爱情中保持理智,那这段感情十有八九不是真爱。

而一旦无法保持理智,正所谓枪打出头鸟,Rick随时都有可能被Strasser少校和Renault队长拿下。所以Sam的那句台词其实是话中有话。

“Ilsa小姐,你会给他带来不幸。”



爱情一直催化着Rick。

随着剧情的推进,Rick受到爱情的影响就越来越大。直到奏响“马赛曲”的那场戏,就是全片最为震撼人心的部分,非常成功地调动起观众反法西斯情绪的同时,也帮助Rick完成了角色的关键心理转变,更通俗点说是“角色成长”。


当然这里不是“成长”,只不过是Rick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本能”被激发出来了。

被爱情激发出来了。

最后一场紧迫感十足的戏,更是变成了爱情版的“辛德勒的名单”。

人性的光辉照亮了整个卡萨布兰卡。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生硬”地迎合大众的期望。仔细留意Renault队长,剧本对他也是有铺垫塑造的,“我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句台词就体现出他具有果断的决策能力,能当上警察首长靠的是硬实力。


而那个印有“维希”字样的矿泉水,暗示了他将会选择“维希法国”还是“自由法国”阵营。



再回头想想,Renault队长的选择还是受到“爱情线”影响的。很大程度上,是Rick的所作所为影响了他。简单概括剧情就是,爱情影响Rick,Rick影响Renault队长。

所以说,爱情,是《卡萨布兰卡》的原动力。

爱情,本身就是一种促使人类牺牲自己,成全对方的情感。如果你真正地爱一个人,你会“愚蠢”地无条件付出,直到有一天你彻底心死,或者直到生命的尽头。

就像陈奕迅那首歌唱的。

“因世上的至爱,是不计较条件,谁又可清楚看见。”

爱情,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酒馆。——《卡萨布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