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张喆人委员:建议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照护失智老人

财经

2019-03-12 19:37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民政部数据显示,约有18.3%的老年人为失能、半失能状态,总人数超过4000万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张喆人提交了《建立失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的发言,建议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保者经评估达到一定照料和护理需求的,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费用主要由长护险基金支付。张喆人建议总结上海等15个试点城市实行长护险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张喆人表示,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自理能力的下降,失智失能老人数量将越来越多,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龄化高峰将达到1亿人。失智失能老人需要更多长期照护和服务,建立失智失能老人的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但当前失智失能老人照护主要存在4大问题。张喆人介绍,一是家庭负担大。失智失能病程漫长,护理难度大,有些还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家庭中一旦有失智失能老人,就会给家庭带来长期困扰。

二是机构养老远远不能适应需求,尤其缺乏专业照护机构。张喆人说,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总数约为740万张,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为3张,与国际社会5%至7%的机构养老比例相比,差距很大,失智失能老人要进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而“等不起”,一般收入的要进民办养老院往往因价高物贵而“付不起”。

三是社区养老服务和家庭照护远远不能满足失智失能老人的需求。“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照护场所少、专业人员不足、长效保障机制缺乏、政府政策支持不够和落实不力等诸多问题。” 张喆人说。

四是养老护理人员社会地位较低,劳动价值尚未得到认可,队伍结构不合理,呈现年龄高、外来人员比例高、流动性高和薪酬低、学历低、社会地位低的现状。张喆人说,据上海市政协2018年养老问题专题调研,养老护理人员初中以下学历占比80%,持证比例只有30%,50岁以上占比60%;由于生活成本高、薪酬低,每年约30%的流失率,部分人员获得技能后,往往选择从事家政、医院护工等其他职业,因此存在养老服务人才的稀缺与从业人员的大量流失并存的严重状况。

为此,张喆人提出3大建议。

第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夯实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

张喆人提出,要切实把社区养老服务列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构筑社区养老和长期照护体系。一是在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标准和要求,张喆人提到,目前城市规划中还未充分考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二是政府应发挥政策扶持和财政导向作用,各部门协力,加大对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现在对机构养老的政策较多,而对社区养老、家庭照护服务方面的具体政策激励相对较少。”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营造更加有利环境,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介服务、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培育和发展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特别是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包护和社区照护等多种服务。

第二要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张喆人介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指老年人由于年老、疾病或者意外伤残等原因造成失能状况需要护理时,能够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的一项保险制度。参保者经评估达到一定照料和护理需求的,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费用主要由长护险基金支付。

张喆人表示,目前上海等地已经实行,这种制度有三类具体护理服务模式:社区居家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和住院医疗护理。筹资上,开始可从医保缴费中调剂,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医疗保险中,参加医疗保险人员同时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由医疗保险部门管理,最终可建立独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张喆人建议总结上海等15个试点城市实行长护险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同时,政府应在政策上支持发展老年人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形成多层次的老年人长期照护和服务体系。

第三要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照护专业人才的培养。

“按照我国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和4:1的护理人员配置比例,应该有1000多万的相关护理从业人员,但是目前从业人员不足100万,缺口很大,其中真正有专业背景经过一定训练的还不到10%。”

张喆人认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养老人才培养应该纳入国家就业培训政策,政府应制定和细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规划,要从加强培训力度、加大投入与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等入手,多管齐下,推进养老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与社会化建设。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薪酬待遇、激励评价、职级晋升、教育培训等制度,出台更多、更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提高为失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和服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