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王卫不再低调
3月11,顺丰王卫现身顺丰控股和DPDHL(德国邮政敦豪集团)联名品牌的发布会。随后,王卫的穿着成为新闻报道中的关键词。
王卫向来以神秘低调著称,执掌顺丰19年里,他在公开场合露面寥寥,但就在去年,这个惯例被频频打破。
仅去年8月份一个月,王卫的公开亮相就高达4次。从冷链物流到海外市场,从顺丰铁路货运到抢滩新零售,顺丰的每一次新动作背后都有王卫的影子,如今的王卫似乎正不断尝试着为顺丰制造着话题,维持着人们对这家企业的关注。
王卫不再低调的原因和物流行业的波诡云谲我这莫大的关系。
就在王卫会见德国邮政高官的同一天,阿里46.65亿元入股申通,自此,桐庐系除韵达外已尽被阿里“收编”,力着一处,咄咄逼人。
不久之前,顺丰发布了一份略显“难看”的年度财报:2018年度,顺丰控股实现营业总收入9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6%。实现净利润45.56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57%。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净利润下滑是顺丰自上市以来首次下滑。
如今的顺丰,正处在一个急需改弦易张的微妙时刻。
01
顺丰日子不好过
通达系对顺丰的包围圈正在形成。
根据已公布2018年业绩的三家快递公司财报,顺丰营收虽然仍高居第一,但仅为27.6%的增速已然垫底,低于申通的34.42%与韵达的38.48%;净利润更是惨不忍睹,同比增长-4.57%,远远落后申通的37.46%与韵达的67.34%。
业务量是快递企业一项重要的经营指标。在快递收入占据该公司80%以上营收的背景下,业务规模无疑是左右着顺丰控股整体经营。但在业务量上,根据顺丰发布的1月简报,其业务量为4.09亿票,同比增长27.41%,仍然低于韵达的35.60%、圆通的36.13%、申通的42.96%。
业务放缓的危机,已经摆在顺丰眼前。
截至目前,阿里已完成对圆通、中通、申通、百世等四家快递公司的战略投资。以2018年三季度公布的营收数据计算,圆通、中通、申通同时也是中国在A股上市的民营快递业第二至第四位的企业,如若加上美股上市的百世(三季度营收71.89亿元人民币),四家快递公司营收合计224.42亿,与顺丰228.64亿元不相上下。
虽然多年以来,顺丰第一、四通一达紧随其后的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但京东物流与阿里旗下菜鸟近年来的激进布局,早已为市场发生大变奏响了前奏。
在业务层面,接受了阿里战略投资的“三通”与阿里旗下菜鸟关系极为密切,作为菜鸟物流网络的重要部分,“三通”显然乐于与菜鸟共享数据并借此提高效率。
阿里通过资本为菜鸟建立的联盟变得日趋稳固,阿里再度投资申通46.6亿元,意味着其所投资的快递公司规模基本与顺丰相当,加上之前两者关系的不协调,这将为顺丰带来更多的烦恼。
而顺丰却在这时陷入业务的停滞的泥淖。
02
对手今非昔比
行业有观点认为,将三通一达与顺丰的份额比较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两者的重心在相对割裂的市场上。
中国快递市场过去的增长驱动需求来自电商件市场,商务件市场增速相对较为平缓,所以在结果上体现为三通一达市场份额不断上升,顺丰份额不断下降。
但是如果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电商件或许难以成为顺丰市场份额下降的有力支撑。
过去几年,通达系内部正在出现差异化,中通、韵达等市场份额增长较快的公司正在加速直营化,以及加大对物流服务质量的投入。而通达系也正在改善过度依赖平价电商件的单一订单来源,存在向高端市场迈进的动机。
在自营方面,2017年,韵达、百世等竞争对手“如狼似虎”,分别以45.6%和71.4%的业务量增速,抢占市场份额。而在此之中,韵达采用的就是全国枢纽转运中心100%自营,由此换来的回报是,韵达2017年的顾客满意度排名仅次于顺丰。
在时效模式方面,随着通达系的不断优化,如圆通的8架货机,中通的4000辆卡车,都在无形中不断削弱着顺丰的时效优势。
2017年顺丰业务量同比增长18.3%,低于行业平均增速的22%,市场份额下降0.5个百分点,跌至7.6%。顺丰在业务量上过去只是排在“三通一达”之后,而到2017年,它的排名已被百世超过。
很难想象,以中通为代表的加盟制快递公司是价格战的代言人,经他们发出的包裹平均单价不到顺丰三分之一。结果中通拥有超过包括顺丰在内所有同行的高毛利率。
顺丰控制力更为高效的直营模式,使得其收费、用户满意度与“四通一达”原本就存在本质不同。在阿里体系中,一般商品发货“四通一达”、贵重商家发货顺丰早已成为共识,即便顺丰没有阿里的特别优待,这一共识也很难被撼动。但现如今,行业对顺丰形成的共识正在同行的围攻下不断削弱。
03
顺丰朋友圈不断扩容
顺丰曾一度引领着我国快递行业的发展,不论是快递时效性还是群众口碑。但顺丰的腾转挪移适用于消费互联网,在产业互联网的如今,单纯谈快递生意已价值不大,若想成为国际性的物流巨头,顺丰还需拿出更多的底牌。
2017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王卫表示,顺丰未来致力于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瞄准的不仅是4000亿元的传统快件配送市场,更是12万亿元的大物流市场。
事实上,顺丰控股2016年就已经在搭建重货、冷链、同城配、国际这四类新业务,以区别于时效和经济产品这两类传统业务,谋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随着快递一线企业的上市,中国快递业的市场集中度正在提高,形成利于快递龙头企业的市场格局。而零担市场规模更大,也更分散,这给了顺丰及通达系等一线快递企业进入的机会。
而另一新增业务冷运和同城业务,则是顺丰直营模式的衍生。直营模式的缺点在于资本开支太高、管理半径不足、管理成本高昂,因此只能选择高端客户市场。而着重物流服务质量的冷运市场和着重时效性的同城市场,都是最能体现直营模式效率优势的细分市场。
截至2017年末,顺丰冷运网络覆盖104个城市及周边区域,目前服务于生鲜食品、医药行业。2017年冷运业务不含税营业收入达 22.95亿元,同比增长 59.70%,客户主要包括麦当劳、双汇、顶新,以及哈药集团、华润三九、赛诺菲制药、广药集团等。
顺丰从2017年开始布局同城即时配送,全年不含税业务营业收入总计 3.66亿元。但在这个细分市场里,顺丰是后来者,它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对手环境,包括新零售参与者和O2O平台所提供的物流创新解决方案,例如达达、点我达、美团点评、饿了么等等。
从顺丰2017年年报的业务可以看到,顺丰的物流版图根据产品模式不同分成:“拳头产品”——时效与经济快件,以及“四个扩展”,它们分别是重量扩展——重货业务,温度扩展——医药冷链、食品冷链,模式扩展——同城配,以及地域扩展——国际业务。
不过,实现新业务规模化,意味着后续投入力度不能减弱,这将给顺丰控股的财务体系施压。
由于采用直营模式,顺丰控股相较于“通达系”而言,其重资产运营的特征更为突出。而后续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后,顺丰控股现金流的压力将会增加。
无论是主动求变,还是被动突围,顺丰是时候拿出更多底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