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成委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存安全隐患,需补齐设施短板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的战略性工程,其中,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自2014年12月中线通水以来,江水已成为沿线城市工业和生活的主要水源,2018年9月在河北3条河流启动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北省委会副主委、河北省政协农业委员会主任杨玉成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发挥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的大会发言,他认为从目前运行情况看,中线工程综合效益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且存在安全隐患。
杨玉成指出,中线工程尚未完全达效运行。中线工程配置河北年均调水量30.4亿立方米(净水量),但受水价偏高、城市供水管网不完善等因素影响,2017年—2018年调水年度,河北仅引调江水22.41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工业用水11.83亿立方米。由于配套建设任务重,贷款和其他融资渠道筹资比例高,目前,河北终端用户综合水价为5.73元/立方米,2018年计划调整到6.49元/立方米,其中,设区市居民水价由4.81元/立方米调整为5.4元/立方米,比北京高0.4元,比天津高0.5元;由于城市供水管网老化且不完备,改造和建设还需投资280多亿元。
其次,缺乏调蓄工程。河北提出新建娄里、八里庙、青山3座在线调节水库都未列入国家总体规划,规划内的瀑河水库改扩建也未实施。可用于向干线应急供水的岗南、黄壁庄、东武仕、朱庄、王快、西大洋6座现有大型水库,承担着保障下游农业和生态用水任务,没有富余水量,难以保障应急供水。
同时,防洪存在风险隐患。中线工程河北段位于太行山迎风坡暴雨中心下游,干线穿越河流201条,改变了原有防洪排涝体系。左岸排水防洪影响处理工程标准偏低,输水总干渠和部分穿河建筑物存在洪水威胁。
此外,生态补水政策和调度机制尚未建立。丹江口水库连年弃水,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冀中南地区,年超采地下水50多亿方,地下水累计超采量达1500多亿方,形成了9个地下水漏斗区,急需生态补水。
为解决这些问题,杨玉成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完善配套工程,补齐设施短板。一是将河北雄安新区供水工程、廊坊北三县供水工程、受水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和黑龙港苦咸水、高氟水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纳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投资盘子,加快完善现代供水网络。二是加快调蓄水库论证工作,在沿线谋划新扩建河北娄里、八里庙、青山、瀑河等一批在线调蓄水库,提高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三是将干线上游岗南、黄壁庄等6座大型水库纳入中线应急调度体系,利用江水置换6库下游用水,为中线总干渠储备应急调度水源。四是完善总干渠防洪工程,整体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第二,优化调整水价,减轻受水区经济负担。依据《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对水价重新进行核定测算。一是据实调整水价成本,按照成本监审办法,政府补助资金(包括中央预算内、南水北调基金、重大水利建设基金、地方财政资金)不应计提折旧,不应计入水价成本,约可降低0.18元/立方米;二是降低工程维修费取费比率,由规范的上限1.5%调至下限1.0%,约可降低0.09元/立方米;三是降低还本付息强度,将工程贷款还贷期限由15年延长至30年,约可降低0.13元/立方米;四是在中线工程未达效运行前暂免征收水资源税(地方税),可降低成本0.4元/立方米。通过上述措施,可降低引江水水价0.8元/立方米。
第三,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生态补水常态化。把多调水作为中线工程管理的首要目标,针对华北地区缺水和丹江口库区弃水的实际,出台生态补水优惠政策和实施方案,加大对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的补水力度,通过优化调度,充分利用中线总干渠输水能力,尽可能多地实施生态补水,促进华北漏斗区水生态修复,逐步改善沿线区域生态环境。建议将滹沱河、滏阳河全域纳入生态补水范围,并在生态补水试点工作结束以后转为常态化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