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学校”是缩小学校差距的良方
按照惯例,今天(3月12日)的议程是围绕本界别关心的议题开展界别协商。民进是“教育党”,所以我们选择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今天的话题,也为今年的议政性常委会做准备。
事先预约发言的就达到13位。胡卫委员建议改革教育部门的繁文缛节,改变会议多、文件多、牌子多、填表多以及多头管理的现状,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谢双成委员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倾听不同地方不同群体的诉求,把推动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先手棋。孙惠玲委员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出了五帖“药方”。潘碧灵委员关注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待遇。最后,17位委员提出了30余条教育建议。
主要有三个群体面临“没学上”问题
我事先也预约了一个发言,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两个重要标准:第一个是有学上,第二个是上好学。
关于有学上的问题,现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而这个问题主要关乎三个群体。
第一个群体是残障儿童。我们国家有8500万残疾人,这是根据国内统计占总人口6.21%的比例计算的。如果按照全世界的平均值10%来算,我国的残疾人口恐怕还要更多,那么,学龄前残疾儿童至少在400万左右。
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国登记的持证残疾儿童入学人数只有59万多,入学率为90%。但中国残疾人的持证比例相对较低,即便在北京,也有50%左右的残疾人是没有残疾证的。没证则不予以统计,无法做好后续工作。所以,我建议发改委、残联、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抓紧对全国残疾儿童的人数进行统计。
第二个群体是进城儿童。无论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还是所谓“白领”的孩子,没有所在城市户籍的学生,现在入学手续非常繁琐,甚至无法在所在城市入学。
第三个群体就是学前儿童。我们现在理解的学前教育,还是传统的学前儿童概念,主要是指3到7岁的儿童。但是,我建议,今后应该改成0到7岁。因为现在脑科学已经证明,0到3岁是一个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一段时间。所以,学前教育很有教育价值。
如果这个阶段中国能够早做准备,把学前教育提前到0岁起,那么,中国的教育与人力资本开发,完全可以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入学率增长比较快,但我们相关的准备还远远不够。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目标是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70%,到2018年我们已经发展到81.7%。但是,我们各方面准备好了吗?目前,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大致缺口在400万人左右。
▲安徽淮北市特教学校一名老师用手语给聋哑学生讲解如何正确的防治疾病。图/视觉中国
把公共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
至于上好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缩小学校差距。我建议,政府在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向薄弱学校倾斜。
那么,如何解决薄弱学校的发展问题呢?这次两会我提出了一个发展中国特色的“特许学校”的概念。所谓特许学校,它是自1990年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众多公办民营学校之中的一种学校类型。之所以被称为“特许”学校,是因为它是经过法律授权而诞生的新兴学校,它的经费由政府根据在校生人数进行拨款,经营却由专业团体或其它非营利机构等私人主体开展,除了必须达到双方预定的教育成效之外,不受一般教育行政法规的限制,为破例特别许可的学校。如今,特许学校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了。
我们不能把民办教育完全变成有钱人来办的学校。民办教育完全可以交给那些有理想、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去做,集团化办学并不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唯一道路。
二是减轻父母焦虑。父母的焦虑一方面有社会的原因,但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比如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是最好的学习等这些最简单的教育常识,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一旦很多正确的教育理念普及了,从父母个体到社会群体,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以后,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的领导都做了回应,感谢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和具体建议。
最后刘新成常务副主席在讲话中提出,人民政协的定位是协商的平台,分成很多层次,界别协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层次。界面协商的优势是话题集中,面对面的交流,把不同渠道的信息汇集起来。
今天的协商会,委员们的发言涉及方方面面,汇聚了各方智慧,有关部门领导也做了回应,形成了共识。委员们还可以在会后提交书面材料,使协商会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效力,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到实处。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