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龙代表:将快递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91.9亿件,至2018年已达505亿件,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台阶,五年增长了5.5倍,预计2019年将进一步增加到600亿件。
杨金龙介绍,传统方式中,靠快递员骑电动车或开车送件上门是主要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趋严峻: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快递车辆抢行、校园外“摆地摊”、社区外电三轮“围城”,给城市秩序、交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对于快递行业而言,网点安家难、车辆通行难、企业招工难、快递进门难等问题,也影响快递行业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参差不齐的快递品牌服务质量也有很大差别,甚至还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杨金龙认为,发展共享末端设施是必由之路。快递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质量和经济性就越容易提高,发展共享末端设施,实现“人递、箱递、站递”相结合是解决快递末端症结的关键所在。
但是,快递属于薄利行业,派送环节更是薄利中的微利,上述末端创新服务做的是“5毛钱的生意”,普遍盈利状况不佳,处于“烧钱”阶段,每年退出市场的各类业态也不在少数。有的社区将快递末端设施拒之门外,或者收取高额的进门费更加剧了创新的负担。更有些平台,假借创新之名行资本运作之实,通过所谓的“加盟”集纳民间资本,存在不小的风险,并在信息安全等方面也没有保障。
对此,杨金龙建议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要求,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快递末端共享服务设施的进门权、运营权,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快递小哥。
一是建议国家层面有关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将快递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快递末端共享服务设施作为便民利民项目(如同以往的信报箱),通过电商、快递平台大数据和增长趋势,要求各省区市纳入城市规划,在用地、设立等方面提供便利。
二是建议各级住建部门提升新建住宅小区的验收标准,明确配套快递设施用地和场所。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鼓励和引导住宅小区设置快递综合末端平台,不收或少收取进门费,引进优质企业开展社区快递末端运营。
三是建议各级市场监管、商务、邮政等部门加强对末端服务创新的引导和管理,鼓励企业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站点运营安全性,保障快递末端共享服务设施高效、优质、安全运行。加强对“加盟”“集资”等模式的监管,防止出现用户数据泄露、安全风险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