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好就好在揭开了“原生家庭”的复杂面相
姚晨等主演的电视剧《都挺好》,开播当天只有180万点击,但是几天下来,每天的点击已经过亿,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甚至有不少朋友在感叹,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现实主义力作”了。
他们正在品尝重男轻女的苦涩果实
剧名是《都挺好》,但是这部剧讲述的却是中国家庭中不那么好、让人感叹甚至反思的一面。
电视剧一开始,就以一家之主苏母的去世,直接把矛盾冲突带向一个高潮。大儿子苏明哲在美国打拼(清华毕业后到斯坦福留学),已经离家10年,但是仍然第一个接到母亲去世的电话。他回家奔丧,才发现已经“换了人间”。
姚晨扮演的妹妹苏明玉,开头是一个很让人厌恶的角色。她到机场接大哥,连个拥抱都还没有完成,就开始打电话处理公司事务,要开除一个公司老员工。
▲姚晨饰演的角色苏明玉在车上谈母亲的葬礼。
在车上,她谈论起母亲的死亡,就像谈论一个陌生人一样冷漠,甚至面带嘲讽和笑容。这不但让她的大哥极为不适,观众也反弹很大,弹幕上吐槽一片。
但是接下来你会发现,她这一切无比合理,如果是你,可能也会这样选择——
这个两子一女的苏州中产之家(母亲是医院的护士长),大哥去斯坦福留学读硕士,只拿了“半奖”,每年自己还要花十几万,已经让这个家庭难以招架。
老二成绩不佳,二本毕业后找工作走后门花了家里一大笔钱,这时候姚晨扮演的三妹要参加高考,尽管她成绩不错,却被家里放弃了。
这个家庭重男轻女已经到了夸张的地步,母亲宠爱的是老二,而小女儿成了牺牲品,每一天都受到打压。
最终事情的发展也很符合逻辑,小女儿成了某公司高管,赚了大钱,而老二则几乎是“啃老族”,一直靠父母的暗中补贴。
当留洋的老大回国奔丧的时候,他就像无比单纯的孩子一样,呆气十足,因为他已经完全不在这个家庭的节奏之中。
“都挺好”的家庭也有真实而残酷的一面
电视剧的情节,当然是某种“夸张的综合”,但却也有相当的现实性。不管是重男轻女,还是为房产而争夺、亲友之间的暗中斗争,对观众来说都是“熟悉的画面”。
▲剧中倒错的人物关系。制图/新京报 倪萍
在中国文化中,葬礼是一个典型场景,也是一个人性的大舞台。人们嚎啕大哭,但哭声中也各有缘由。
对一个家庭内部来说,葬礼往往又是一个纠结着各种矛盾的场所。长辈去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混乱也就在所难免。
这就是“都挺好”这句口头禅背后不那么好的一面,也是家庭生活真实而残酷的面向。
家庭过去的 “自然秩序”已不再适用于下一代
苏母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母亲形象。她以老大为荣,儿子出国留学是她在亲戚面前夸耀的资本。当老大的学费成为问题的时候,她最先想到的是如果放弃留学亲戚会怎么看她。
她最亲的人,是她的哥哥,当初就是为了把哥哥的户口转到城市,她才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但是,她最大的敌人其实也是她的哥哥,受哥哥控制和剥削,又想在哥哥面前出人头地。
这就是相爱相杀。这样的基因自然地注入到下一代中,她的女儿再次为一个哥哥做出牺牲,被父母视为理所当然。
但是在新的时代,过去的“自然秩序”已经不复存在,这也是戏剧内部冲突得以成立的原因。
姚晨成功地演出了一个“新时代女性”的形象,她在成长中遭遇不幸,对父母都难说“无条件的爱”,对二哥更是充满恨意(那是竞争造成的恶果)。
所以她会在日常生活中展开报复——即便二哥的婚礼她拒绝参加,也不放弃嘲讽二哥的机会。不过她也能洞悉自己苦难的根源,她的表情中经常有一种清醒而悲悯的成分。
一个时代的“典型家庭”
在《都挺好》这部剧中,编剧、导演成功塑造出一个“典型家庭”的大舞台,每个观众都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子。
网络时代,控诉“原生家庭”似乎成为一种流行,这种控诉本身,其实反映出时代的切面:每个家庭普遍存在的秩序被解构、权威需重塑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代际之间与子女内部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每个观众都会有一定的代入感,他们总是把自己想象成某个伤害场景中的受害人——谁没有从家庭中受过伤呢?
但是,就像电视剧的名字所昭示的,“都挺好”,人们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再多的压力、困惑、和不幸,最后都不会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就是现实的复杂,而这部剧展示了这种复杂。它告诉我们,现实家庭中,并非尽是美好的一面,有竞争、有欺骗、有逃避,甚至也有打压。
原生家庭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太多不容易,每个人在处理家庭关系时,都会有挣扎、有妥协,这不是刻意呈现中国家庭坏的一面,而恰恰是对家庭复杂“面相”的真实呈现。而身处矛盾中的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局面,都得积极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