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行动》总制片陈蓉:第三季着重文化、资源扶贫
作为国内首档公开“零片酬”的公益扶贫节目,《我们在行动》前二季播出后刷新了扶贫类节目的最好收视,公益大使们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不给钱还要拼命干活”。
3月6日,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第三季播出,新一季模式再升级,明星化身为心愿委托人,邀请节目组走进家乡,体验家乡的生活,倾听家乡的故事,首站便收到来自前段时间东方卫视播出的《大江大河》中宋运萍扮演者童瑶的求助。
“第三季我们会强调家乡情结,每期会有一名明星作为委托人,请助农团队到自己的家乡去扶贫”,谈到第三季节目的亮点,节目总制片人陈蓉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透露,“另外在原有产业扶贫的基础上,第三季我们还会着重文化扶贫、资源扶贫,帮助当地村民全方位进入小康生活。比如我们会给彝族的姑娘办一场彝绣的T台走秀,将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首期节目中,童瑶心酸于家乡遭遇干旱后的恶劣环境,她携手三名公益大使陈蓉、李宗翰、汪文平走进她的家乡——云南,深入楚雄州武定县半山村。这个风景秀美的山村截止到去年依然有着高达47.14%的贫困发生率,耕地面积少、交通闭塞,经济条件不容乐观。本站公益大使们考察后发现,虽然彝绣可以算是当地比较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尽管当地也看到这条道路,建立了合作社,但是现在的发展规模对于扶贫来说远远不够:订单较少,市场渠道单一,工艺操作不规范都成为当地彝绣发展的阻碍,在公益大使走访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位绣娘,花费半年时间绣制产品,却因农忙、家务等多重重担,导致绣片脏污、针脚不齐,近一半都是“废片”。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益大使们意识到“彝绣产业标准化”的重要性。
“扶贫节目最怕作秀,究竟《我们在行动》是否真的帮助到了当地老百姓?节目之后这样的帮助还会有后续的延伸吗?”记者问。
陈蓉
陈蓉表示,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产业扶贫的方式,实实在在地帮助村民。“在每一站的节目最后我们都会举行一场产品订货会,由企业和城市居民代表来订购贫困村的扶贫产品,截止目前为止,我们一共举办了14场订货会,总的订货金额达到了6600万。刚刚我们录完的重庆站,所推出的扶贫产品奉节脐橙完成了迄今为止的最大订单——3000万。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帮助当地自我造血,同时还可以吸引年轻人回流家乡帮助生产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在节目之后我们还会将相关的扶贫产品上线各大网络销售平台,打通长效的销售渠道,帮助当地巩固脱贫成果。”
“感觉到扶贫的最大难点在于当地的整体产业配套措施还比较落后”,三季节目做下来,陈蓉对此感触良多。
“这样就导致有一些非常好的农产品无法输送全国市场。比如在第一季广西站我就想做当地的土鸡,但是当地没冷链产业,无法长途运输,这是当时的一大遗憾。好在第二季的时候云南站弥补了遗憾,在冷链产业的配合下,我们打造了金平诺玛飞鸡这一品牌。”
通过前两季打下的基础,陈蓉认为,在第三季“开始强调要资源扶贫,综合扶贫”,把当地的产业链建立起来。于是这一季我们有针对性地找到相关领域的企业家一同参与节目中,比如第一站有深山集市的汪文平,在手工艺领域里深耕多年,可以帮助到当地相对分散的彝绣规模化运作,集中品牌化输出,扩大彝绣的知名度。
谈到三季节目做下来的最大感受,陈蓉觉得一是广大的贫困村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280多万一线的扶贫干部非常辛苦,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第一季时候我们走访的一些贫困村已经纷纷脱贫摘帽,所以第三季我们节目组也是越走越偏远,去啃最后那些难啃的硬骨头;还有就是贫困村的村民虽然物质水平还有欠缺,但是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反过来会激励到我们,所以我们这档节目不只是单项地扶贫支援,而是一种双向的启迪,相信看节目的观众也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