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期待青年农业创业土壤更肥沃

看中国

2019-03-11 09:30

期待青年农业创业土壤更肥沃

2014年4月,我开始在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创业,主要从事温室大棚草莓、西红柿、圣女果等果树种植与销售等。

学校的农学院有自己的农业实践基地,每年学院的学生会自己找项目、组建团队,将自己项目写成计划书去参加项目评比会。项目通过之后,学校会给学生划分五亩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大一时,我在实践基地种地黄,成效不错,还获得了“创业优秀个人奖”,这让我倍感鼓舞。

为了积累经验,我常利用假期去各大农业公司实习。我了解到,种植经济作物需要农业技术,而这也恰恰是农民所缺乏的。

当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去学习、钻研种植经济作物的农业技术,当我有一定能力之后,就把自己的技术总结出来,打包成一整套系统去做技术推广。

大三时,我参加了学校开办的创业实践班。学校除了请老师讲一些实践知识,也会邀请一些青年创业者和成功的企业家来做分享。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相互沟通、交流,我们组成一个团队,在学校的帮助下承包温室大棚,真正开始了我们的农业创业道路。

当时父母一听说我要创业,急了。他们是老老实实的农民,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供我上大学,就是为了让我走出大山,脱离土地。而我却又一头扎进了土地里。创业园区周围很多居民也是农民,看到我们种作物的时候也会开玩笑:“哟,怎么大学生也来种地了?”

学校创业园区有十公里的路,我和团队要坐20分钟的公交,再步行3公里才能到达。走在路上,我和团队边走边讨论自己的定位:如果只是种地,我们所做的事没有任何意义。

我觉得,做健康农业的推动者和技术的推广者,才是大学生回归土地的意义。

和农民相比,大学生种地有什么优势呢?刚开始我们经验不足,的确不如农民。但我们肯学,我们每天至少有10小时泡在温室大棚里,向当地有经验的农民、老师请教草莓种植的方法,了解草莓的生长环境、施肥周期。农民用十多年积累的经验,我们用了一年多就已经基本掌握了。作为农大的学生,我们还能用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操作,在产品品质上追求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

创业课的老师谈到创业者应该具备什么素质时,强调最多的是很强的心理素质。创业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经验、技术还都很青涩,一些书本上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可把我们难倒了。

第一年种植草莓时,病虫害的防治就让我们愁得不得了。一开始,在农药的选择上,我们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化学农药,对物理防控一窍不通的我们,成本高的生物农药是首选。当时遭遇草莓的白粉病爆发,远看是红彤彤的一片,近看草莓上却有很多腐烂或者是白毛,我们不得不把病果全部摘除扔掉。通过在网络上查找关于防治病虫害的资料,询问指导老师、周围技术员以及有种植经验的农民,我们后来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植保方针——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从第一年不赚钱,到第二年收支平衡,再到第三年的正式盈利,温室大棚的承包数量也从一个扩大到三个、四个、五个。2017年,我们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也没有忘记当初“技术推广”的目标,不仅在外地学习新型的草莓栽培方式,也积极带动校内的大学生参与农业实践,基地每年接待的大学生就超过500名。

我希望有更多大学生加入农业创业队伍。农业生产本身是个基础行业,它的投入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每个农作物都像是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精心去照料。对大学生农业创业而言,我们不单纯是将自己的作物拿出去卖,更多的是科研的投入,引进新品种。这决定了农业创业前期成本是非常高的,况且农业还是个精细的活儿,也许中午有一小时忘了开风口,精心培育半年多的苗子就都活不成。对年轻的创业者来说,农业创业薄利润、大风险、投入精力高,都是阻碍创业项目发展的因素。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直很大,未来我期待有更多针对性的政策。比如能有一些项目申请机制,通过项目申请的小型科技创新型、生态型农业创业,能得到一定力度的专项支持,让青年农业创业者有机会加入一些项目的建设,获得更多交流与产出成果的机会。

王东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