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之下小微民企融资AB面
2018年以来,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成为在整个金融市场上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从金融严监管之下大量民企陷入资金困境,到社会各界对民企地位问题的争论,再到各大政府部门支持小微企业的一系列呼吁和实质举措推出,民企、小微企业的生存境况被置于聚光灯之下。
去年下半年以来,从中央层面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开始,放宽免征增值税的企业标准、要求商业银行在融资方面进行倾斜并设定监管指标等措施就陆续出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基层了解到,这些支持并非如某些人所言喊喊而已,我们当地政府三天两头开会都是要求要放款给他们,多位支行人士对记者说。并且,落实到银行的考核和问责上也确实有硬约束。
时至今日,这些政策效果如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采访了多地的银行和小微企业人士,反馈这半年多来的变化。
多位区域性银行人士表示,从银行和企业端都有看得到的显著效果,比如一些因资金问题陷入垂死边缘的小企业在新政下获得了资金支持,短期看得以持续生存;但也有部分地区人士称,监管的要求几乎没有产生明显影响,现在基本不做民企,甚至以前专门做民企的城商行也不开展此类业务。
记者从企业端了解到的则是,即使部分企业资金情况得到缓解,环保督查带来的压力也明显缓解,但经营上利润空间压缩、市场环境下行的趋势仍在持续,部分企业表示能借到钱现在也不愿意借钱去拓展。
重规模重抵押的信贷融资环境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资源倾斜民营企业、小微边缘化民企盲目多元化、追逐规模以获取支持这一逻辑链条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打破闭环需要一个切入点,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支持会是这样的一个有效切入点么?
A面:纯信用贷款大量出现
中部某省会城市城商行近期推出一款针对小企业的信用贷款产品,据介绍,其针对的对象是小企业以及企业主或者实际控制人,额度500万以内,期限一年,特点是纯信用、纯线上申请。
该行一位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就是最近刚刚推出来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完成今年对小微企业放款的目标,今年全行下来的指标主要就是两增两控。
两增两控是2018年银保监会为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对银行提出的目标。两增即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即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
该人士说,年初指标下来的时候很担心很难完成,但推出这一纯信用贷款产品之后市场反应非常大,完成目标应该没问题。据其透露,推出后短短一段时间,仅北部某县城的支行就已向20多家当地企业发放了该类贷款,而当地总共才80余家工商企业。
打破银行对担保抵押品的依赖也是近期监管的重点。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大型银行部主任杨丽平就在2月底的通气会上指出,调研中发现银行对担保和抵押品过于依赖,银行应先研究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不是先研究抵押品的价值,了解是否具有第一还款能力。
可以告诉你的是,现在只要是经营正常的小企业,都可以从我们这儿拿到钱,现在行里确实大力在推这一块,像这种纯信用的产品以前没有,推出来后企业特别积极。上述人士对记者如此表示。
广东省某市一家银行区域负责人也向记者提供了类似反馈。这大半年以来是有真金白银从银行流向小微企业的,这个圈里的人都明显感受得到。这边很多区域银行最近都推出了针对小企业和企业主纯信用贷款产品,额度一两百万,很快就被企业借走了。
据记者了解,目前针对小企业的纯信用贷款产品的出现是个普遍现象,形态上,既有针对企业的对公产品形式,也有针对企业主的个贷形式,其一经出现就被市场哄抢,其背后也有金融科技的因素,由于以缴税、征信、社保等指标作为风控标准,可以纯线上操作,流程上较为简化。
上述广东某市区域银行负责人继续指出,这些流向小微的资金,很多确实缓解了部分企业的燃眉之急,有的甚至扮演了救命稻草的角色。
B面:走不出的阴影
但在部分区域信用贷款大量涌现之际,也有部分区域银行业依然难以走出民企、小微的阴影。
叶文是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河南某市的对公业务人员,他此前曾是当地一家城商行的业务经理,作为城商行,其最初即以投放小微企业起家,一直以来的主要客户也都是各种规模的民企、小微。大概是2012年前后,我们还是主动投放了很多小微企业,但是后来企业的经营情况一路下滑,中间我们就开始慢慢回收,且不再新增投放,到现在还是如此。
叶文表示,当时投放的十几家民营小企业,现在回过头来看,几乎全部出了各种程度的问题,或者逾期,或者利息都还不上。
其现在所在的股份行,目前的业务原则中,也基本是回避小微民营企业,除非那些指标无法完成的信贷员可能会考虑这些企业;而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当地城商行也在默默转向主攻国企、政府平台。
更为讽刺的是,叶文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当地一家为解决小企业融资抵押问题而成立的担保公司,近期也在考虑将业务方向转向大企业。
另有当地银行业人士表示,那些前几年开展了大量小微贷款的企业其实积累了不少的问题,不良率高得惊人,从财报上可能看不出来,但实际情况我们圈内人都知道,真正转到不良里去的都是各种方法尝试了实在捂不住的。
执行层面的差异或许与区域上的经济发展差异有关。记者从长三角地区某发达城市股份行人士处得到的信息与上述银行相左,其告诉记者,由于担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该行决定暂时不新增政府平台业务,作为政信业务人员,该人士称目前对业务方向也很迷茫,试着拓展创业园企业项目。
然而他的顾虑是,对银行而言,小微企业业务与大型国企业务本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业务模式,一笔一亿的贷款和一笔500万的贷款消耗同样的人力自然不合理,针对小微企业目前不管是考核机制,还是业务系统都没有建立,也看不到转型迹象,反而是审批程序越来越复杂。
银行在创业型企业融资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较为尴尬,理论上这更应该是创投机构的地盘。据记者了解,银行也一度尝试投贷联动模式,结果多人反映,确实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仅只能是针对个案操作,很难复制成为一种业务模式。
企业:仅是缓一时之急?
2019年春,股市高歌猛进,市场上一派热烈活跃的气氛。去年一度人人自危的债券违约、股权质押爆仓等系列风险事件,似乎遥远得像不曾发生过。
相比于对支持小微政策的反馈因地而异,各不相同,记者从部分小企业处获得的针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要一致得多:下行趋势继续,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继续压缩,利润率微薄。
上述广东某市银行人士对记者说,这轮支持小微的政策出来非常重要和及时。以我自己经历的一个事情为例,当时得知一个上市公司客户出问题是因为他的供应商来行里借款,原因是这家上市公司货款已经拖欠了很久迟迟无法支付,然后就发现公司没钱了,连带其供应商也没钱了,再往上供应商的供应商也没钱了。
这种情况很常见,因为中国企业的业务模式,大量小企业整个企业的生存就是依赖一两个大客户,抵御风险能力极弱。
叶文向记者描述了当地小企业的现状:要说真的彻底关门倒闭的也没几家,大部分都是处于那种半死不活的状态,要说停产吧,有时候又有些订单会开工生产一段时间,要说正常运作吧,动不动就关门停一段时间,大都是这种状态。
北京一位早年从银行出来创业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身边做企业的朋友压力都不小,一个开福特4S店的朋友去年销量下滑了50%,还有个地区拆迁,十几家4S店搬离,但是找不到新的合适的地址就直接关了。
他说,从身边做企业的朋友的态度来看,目前就算能借到钱也很少愿意从银行借钱去扩大投资。
记者采访得知,比如安徽地区某面粉制造企业,其目前利润率仅为1%-2%,但即使如此企业仍然在运作,原因即是没有其他选择,转行不太可能,设备处理折旧很严重,其他行业也大都如此,而那些有丰厚利润的行业大都是依赖某种资源,比如矿、煤以及现在的沙场,需要政府发证许可的。
融资上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或许能缓一时之急,然而对企业而言,本质的问题仍是市场环境和产品竞争力。当被问及企业陷入困境主要是何种原因时,记者采访的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人士给出的答案多是:产品太简单、同质化、门槛低,极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和过剩。
我们这个行业几百家企业,做的产品都没什么区别,这两年陆陆续续关了百来家了,现在还在继续。一位壁纸行业人士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