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是如何教会我们行走江湖的
导演是所谓把厕所幽默玩的出神入化的美国著名喜剧导演 彼得·法拉利。
奥斯卡的佳作中,对于种族冲突以及对社会矛盾揭露的作品特别获得青睐。
如:
《为奴十二载》
《撞车》
《被解放的姜戈》
《荒野猎人》
对于这样的题材是非常难以驾驭的。
太搞笑会显得不深刻,
但太承重又不符合大众的娱乐诉求。
导演深入浅出,
用了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叙事手法,
加上两位大咖的出色表演,
平铺直叙的将种族争端、堂的迷茫、“大嘴”的粗鲁义气表达的非常清晰和意味非凡。
进而再添入一点点公路片风格,将当时美国南方形形色色的渣货加入进来。
电影显得灵动,充满新鲜感。
不得不说基于这样的题材,
导演将这个度拿捏的恰到好处,
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再来说说两位优秀的演员,
这部剧,全靠两人撑起来。
钢琴师 堂
严格来说,堂这个角色一开始认为自己是有着黑色肤色的上流人。
甚至说在某种程度上,
他自己都看不起大街上的黑人,
不愿意与他们活动,
不愿意接触他们的文化。
他举止优雅,高高在上,
但是在夜晚人静时,寂寞难耐,
用威士忌麻木自己。
凭借着自己的高超琴艺,
生活在音乐厅的象牙塔里。
严格来说他不是一个社会上的人,
而是一个被白人世界所供养的
“音乐盒”
他歧视别人,也歧视自己。
这是一个特别纠结痛苦和矛盾的角色。
一种被隔离,被撕裂的痛苦。
特别是开篇在堂居所的一幕。
一眼扫过:印度的仆人,巨大的象牙,各种来自东方和非洲的器物,以及堂坐的那个高高在上的“王座”。
场景师用了许多的“神秘”元素,强化了在“普通人的家中绝逼所见不到”的细节。
导演有意营造了一种不真实的梦幻感。
司机 托尼·大嘴
而“大嘴”呢,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美国小镇,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对自己有非常高的文化认同:
意大利人的后裔,
娶着意大利的妻子,
吃着意大利的食物,
甚至在某种程度从事着意大利人所“特有”
“黑手党”的工作。
他接受,并安然自得,
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特别是他的绝活:吹牛。
为了让观众能感受到大嘴的感染力,本人认为演员维果·莫特森有意识的在表演上模仿了意大利黑手党电影《教父2》中饰演一代教父的罗伯特德尼罗。
不得不说,这两个人都不简单。
行走江湖,一个靠手,一个也靠手。
不同的是,堂是一双巧手,大嘴是一对拳头。
彼此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但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简约而不简单,处处蕴藏着反转。
在非常浅显的细节中,发现导演把我们都“涮了”一把。
比如:
1)大嘴在剧中可以说服任何人,唯独说服不了堂。
2)大嘴说背后藏着手枪,也不是他吹的牛皮,确实在后面将枪掏出发射。
还是“砰!砰!!”两枪。
3)举止优雅,凡事隐忍,连炸鸡都不碰的堂,却是一个同性恋者,午夜私会牛郎。
4)最后一场的白人酒店演出,因不满不公平的对待,结果堂去了黑人酒吧,开心洒脱了一把。
5)警察拦下车辆是为了找堂麻烦,却实际上是告知他们的车爆了胎。
6)以为是大嘴通宵开车回到了故乡,结果是堂开的车。
全片不断的通过这样的反转,最后将电影推向高潮。
这是一部不装逼的电影,有血有肉。
没有尔虞我诈,哪怕是那些白人至上邪教般存在的南方财主。
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对于这样的意识隔阂,
竟然发生在所谓“最发达”的国家!
仅仅只是相隔我们50年,
还有熟悉的凯迪拉克和肯德基。
值得反思,叫人害怕。
我们自问,打破隔阂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
也许,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意识形态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