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少年“网络迷局”,家庭要扣好第一粒扣子
【与网游“抢”孩子】系列评论之二
这些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话题始终难以叫人淡定。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少年沉迷手机,大致是因为“很多家长自己懒,把手机丢给小孩来解放自己的时间。”
“12岁小学生打赏网络主播,花掉环卫工母亲4万元积蓄;一青少年沉迷互联网赌博,走上盗窃之路;13岁少年沉迷某款网络游戏,疑似模仿游戏中翻墙跳楼动作而身亡……”尤其是被称为“电子鸦片”的成瘾性网络游戏,对部分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妈妈们在与网游“抢”孩子,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破解青少年“网络迷局”?
破局的路径有很多,家庭教育显然是“第一粒扣子”。
或因家长懒惰,导致孩子手机沉迷,这大概也是大实话。现实生活中,手机代偿家长陪伴功能的场景,确实也是比比皆是。一部手机丢过去,孩子就可以“隐身”了——家长少了“麻烦”,孩子有了“伙伴”。长此以往,粗放的手机化生存反倒成了部分青少年童年生活的主旋律。比如孩子沉迷网游的时间,家长何以不清不楚?比如孩子靡费在网游上的金钱,家长怎会不知不觉?从这个意义上说,骂家长“懒”并不为过。
有两组数据,值得比较阅读:一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10岁以下网民约为3400万,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呈低龄化趋势。二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发布报告指出,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社交语言。调查发现,近半数中小学生乐于主动与父母谈论游戏,而主动与孩子谈论游戏的家长比例仅为32.4%。一方面是青少年与网络越来越近,另一方面是家长对于青少年触网缺乏必要的主动式引导和起码的戒备。于此语境之下,沉迷也好,上瘾也罢,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俗话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连着国风,家教连着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上网这件事上,家长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防网络沉迷的第一责任人。道理很简单:一则,青少年上网硬件基本都是家长提供的,那么,拥有掌控权的父母自然有监管的义务;二则,新时代家长的监护权内涵与外延自然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如何让网络原住民健康成长,迟早会成为现代父母的法定责任。
生养不易,教养更难。破解青少年“网络迷局”,一要戒掉懒病,二要提升素养。好在过去一年,家庭教育开始进入“建章立制”的成熟轨道:3月31日《湖南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条例(修订案)》获表决通过;5月31日,《山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正式通过;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家政策也好、地方新规也罢,“会做父母”大概亦是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国层面的相关制度设计不妨步伐再快一些。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但“放养式”父母恐怕不能对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摊手耸肩。须知破解青少年“网络迷局”,家庭教育仍是亟待扣好的第一粒扣子。
(未来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