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代表:建议建设国家级产学研一体化中医药脑心同治研究院
赵超提到,“脑心同治”是在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的指导下,在心脑密切的生理关系及共同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上提出的,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整体观思维的创新与发展。2011年9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成立。2016年4月,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正式换届选举,赵超担任候任主任委员。
据赵超介绍,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秉承“团结广大中西医药、民族医药同道,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通过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宗旨和“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际行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积极推动各省市、地级市脑心同治分会建立,组建防治各类慢性病专家组;
2.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继续教育培训班,指导临床应用,促进理论成果转化服务社会;
3.联合高等院校组建了浙江中医药大学脑心同治研究院、脑心同治研究中心、脑心同治研究院山西省汾阳医院分院等;
4.携手公益组织联合发起“脑心同治走基层”系列公益活动,培训基层医师全科知识,同时为基层群众免费义诊,提高基层群众防治慢性病意识,推动“治未病”传播;
5.响应《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开展养老院、干休所、社区中心群众防治慢性病意识;
7.响应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智慧银川”城市背景下,建立了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搭建“涛大夫”健康咨询平台,以慢性病防治为主,促进分级诊疗,落实家庭医生。
围绕“中医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传承发展中医药方法创新”,赵超就推进中医药脑心同治产学研一体化提了三点建议:
在中医药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等慢性病创新和产业化为导向,利用浙江中医药大学脑心同治研究院、脑心同治研究中心基础,国家综合建设优势资源配置优化技术、条件配套完整、功能齐全完备、技术手段先进、整合集成自主创新、衔接紧密的脑心同治研究院大平台。制定中医药脑心同治高级人才队伍建设标准,搭建中医药学科创新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研究集成的综合性实验室,探索传统中医药技术结合现代科学检查检验技术开展诊疗活动,吸引中医药专科专病治疗特色中医师人才,形成中医药脑心同治人才培养、教学、传承、创新、推广一体化发展。
充分运用国家级脑心同治研究院大平台培养的中医药脑心同治高级人才、研究成果、实践能力优势,以病患为中心,结合各地各自常见的慢性病疾病种类,构建中医药脑心同治防治慢性病医护人员大团队培训体系,利用现场会议、实践培训班、互联网+视频实时直播等手段,培养符合当地的防治慢性病基层医护人员人才,自上而下传、帮、带组织开展“脑心同治走基层”系列线下公益活动,并累积形成国家级脑心同治研究院大数据云库,涵盖中医药脑心同治高级人才群、基层医护人才群、慢性病群众、慢性病疾病谱群、典型病例群、联合用药群等大数据。
(三)落实“互联网+脑心同治走基层”打通基层群众慢性病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充分运用国家级脑心同治研究院大数据云库,遵循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把握《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规划(2019年-2022年)》机遇,依托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涛大夫平台,将中医药脑心同治高级人才群、基层医护人才群、慢性病群众、慢性病疾病谱群、典型病例群、联合用药群等大数据互联互通,整合落实“互联网+脑心同治走基层”打通基层群众慢性病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医疗服务,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具体如:1.依托涛大夫平台,开展慢性病随访,便捷基层医护人员线上跟踪慢性病患者病情,预测慢性病突变;2.开展“跑起来-医疗健康数据走基层”公益活动,线上收集群众慢性病病情,线下集中诊疗,并建立后期的线上跟踪监测体系;3.依托涛大夫平台开展医护人员与基层群众紧密联系的互教互动,普及慢性病防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