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写情书的方式鸟瞰中国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公里的澎湃?”两年前,一部采用空中俯拍视角,再现中国之美的纪录片《航拍中国》走红荧屏和网络。第一季播出以来,累计电视播出500多次,观众规模超5亿,数万名网友在豆瓣上为它打出9.2的高分。
3月3日晚开始,《航拍中国》第二季在央视综合(CCTV-1)、纪录频道(CCTV-9)等多频道开播。第二季延续了上一季“东西南北中”的全方位布局,选取了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甘肃7个省区。站在高空视角俯瞰大地,展示一个前所未见的中国。
选择困难
哪个美景都不愿舍弃
“50钟完全不够看!”“浙江美景太多!”“傲娇脸,毕竟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没想到中国平均海拔最低的省竟然是江苏……”
在《航拍中国》第二季的播出界面中,不少观众大呼“一集一省”根本看不够,还有很多观众在弹幕中呼吁导演组下一次重点拍摄自己的家乡。
为了在每集50分钟的体量中展现一省全貌,导演组事先做了大量功课。制片人韩雯介绍,拍摄前,导演组通常会在一个省份找出100多个可拍摄的点,多轮筛选后保留40多个点。“这些拍摄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地理奇观;第二类是人文历史景点;另外还有近年来社会发展成就地标,比如深圳的前海创新产业园、广东的港珠澳大桥。”
可即便如此,“选择困难症”仍然在拍摄中不断爆发。四川篇航拍导演王小尘回忆,大家在点位取舍讨论时总是“打架”,“四川实在太美了,我们每天开会都在挠头”。早期方案做了100多个点,十几轮瘦身,筛选出最终的39个内容点,“过程很痛苦,哪一点都不愿舍弃。”
一镜到底 上天入水展现中国之美
为了在一个镜头里呈现同一区域内多个不同文化现象,《航拍中国》第二季大量运用了电影中“一镜到底”拍摄手法。韩雯介绍,江苏篇中,展现昆曲的段落就是通过“一镜到底”完成的,“无人机从外边飞入苏州园林,一路经过游廊和房间拍摄昆曲学习和演唱的片段。”
四川篇中,川菜和川剧的串联、成都人民公园喝茶时的场景转换也是通过“一镜到底”呈现的。“有观众怀疑是无人机中间停下切换了镜头,其实这两个镜头中间都没有剪辑,拍摄的也是基本自然状态的成都人民。”王小尘说。
不仅能一镜到底,无人机还能“上天下水”。浙江篇展示杭嘉湖平原生态循环农业——人们在低洼的地方建水塘养鱼,挖出的河泥又在水塘四周种桑树,桑树长出的桑叶用来喂蚕,蚕沙喂鱼,鱼粪肥桑。屏幕上“我们去看一看鱼塘水底的样子”话音刚落,飞行器应声入水,与塘中正慢游消食的胖鱼来了个撞脸,又萌又好笑。当镜头切换到江郎三爿石时,无人机又从贴近地面沿着石壁开凿的3500级陡峭台阶一路攀高。观众的视线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开阔,好像走入一个新世界。
记录时代
写给祖国的“一封情书”
《航拍中国》在“俯瞰美丽中国”同时,也记录下伟大时代。四川篇的拍摄团队2008年曾拍摄过汶川地震,2011年又做了地震三周年纪念。当年地震触目惊心时刻,定格在漩口中学的遗址中。而经过全新的规划和建设后,镜头中的景象与当年相比已经天翻地覆。这种日新月异还体现在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2017年,西成高速铁路建成通车,“从成都到西安800多公里,古人至少要走一个月,现在坐高铁只要3个小时。”
被科技“拉近”距离的还有宁波和上海。航拍俯瞰杭州湾跨海大桥,一条全长约36公里的桥梁,建造者在海底打下5000多根钢管桩,最长的一根,大约30层楼高。大桥建成后,从宁波到上海的时间,由4个小时缩短为2个小时。此外还有高楼林立的CBD、气势恢宏的港珠澳大桥等。在拍摄江苏淮河和京杭大运河交叉处的水上立交时,拍摄团队还用上了VR技术,360度展现了这一工程的震撼。
总导演樊志远将《航拍中国》系列形容为写给祖国的情书,“当你喜欢一个人、一件物的时候,有时候并不会直接说出‘我爱你’三个字。它可能会扯点儿闲篇,聊聊生活琐事,但恰恰是在这些闲言碎语中你能感受到丰沛的情感。《航拍中国》就像写情书一样娓娓道来,它的写作方式以及剪辑、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像讲故事一样描摹爱的状态。”
文/本报记者 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