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笔代表:探索人才“编制池”制度,实现企业院校人才流动
吴金笔提到,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但一些限制科技人才发展的深层次瓶颈问题依然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影响了科技人才作用的发挥。
一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影响科技人才引进和科研成果产出。我国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比重常年徘徊在2.1%左右,低于美(2.8%)、日(3.4%)等发达国家。具体到各个地市,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也都是普遍问题。地方政府作为科研经费的主要投入方,往往受限于财政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想增加投入也有心无力。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科技人员的待遇,限制了科研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人才流动机制不活,编制问题限制科技人才进入民营企业。大量科研人员集中于体制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科技人才引进难题。由于体制内外保障待遇有别,加之大量民企进入瓶颈期,许多科技人才倾向于进入体制内的高校、院所工作,不愿意“冒险”到民营企业“打拼”。编制问题还导致科技人才一旦进入民企就必须放弃体制内身份,且没有渠道重新返回体制之内,从而限制了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
三是评价方法单一、经费管理机制呆板,影响科研活动开展。目前,科技人才评价方法和评价理念仍过于单一,以论文、专利等学术成果为主,缺乏对人才素质能力和贡献全面准确的客观评价,科技领军人才遴选中仍有唯学历、唯职称倾向。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较为呆板,过于关注科研过程而不注重成果评价,导致经费申请、报销等过程过于繁琐,一些高校甚至出现科研经费无人愿意申请的情况。
为此,吴金笔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支持科研活动。建立与GDP、CPI增速相匹配的科研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尽快实现在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有较大提高。优化科研资金支出结构,提高用于科技人才培养、激励的投入比例。鼓励引导政府积极搭建政府、社会共建的科研资金投入平台,将优秀科创企业及项目与红杉、黑石等全球知名风投机构对接,为初创企业开展研发注入充沛资金。同时探索科技人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贴息贷款等金融支持模式,多管齐下解决地方政府科研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二、探索科技人才“编制池”制度,实现企业、院校人才双向流动。从市县两级事业编制中统筹一部分专用编制,专门用于企业科技人才流动,允许企业引进的科技人才继续保持事业编制身份3-5年。将部分事业编制下放到优秀民企,民企拥有编制使用自主权,政府负责对人才进行资质审核,保证引才的灵活性和规范性。探索带编制引才机制,支持各地政府组织前往“美国经济学年会”等国内外大型展会对接、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为其提供终身事业编制。
三、建立多元考核机制,完善科研资金管理制度及激励制度。建立科技创新人才的分类评价制度,对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人才,实行以市场、用户、专家为主体的成果评价制度。借鉴同济大学做法,探索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弹性薪酬制度,对科技人才以3-5年为考核周期,根据其贡献发放绩效奖金。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加强科研结果审核、评议,简化经费申报、报销等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