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在日本人心中评价是越聪明,死得越快!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而欧美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事实上,中国离强国还有很远很远很远的路要走,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不能依靠炒房地产、炒金融、吹IT泡沫,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务实精神,通过脚踏实地、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企业:死得太快了!
首先,你必须知道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8年。与欧美企业40年的平均寿命和日本企业58年的平均寿命相比,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差异。
据日本研究公司东京商业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日本有21666家企业,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明年将有4850家企业迎来150岁生日,未来几年将有7568家企业迎来150岁生日。
日本钻石集团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企业,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有的店铺只有五家,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迁,其名称的继承性大大减少。
日本被称为“工匠之国”。其企业集团的技术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型企业,具有各自数百年的实力。这些企业可能只有不到100名员工,但他们长期为大型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世界市场上许多中小企业都占有一定的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甚至一种独特的中间产品的绝对份额。
日本人自然追求完美、严谨、坚持不懈和卓越,当他们认为自己的技术不够完美时,他们不会伸出手来。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在三个指标上位居世界第一:一是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居世界第一;二是企业主导的研发支出占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技术专利占世界总量的180%以上。研发支出。
这意味着日本全国都非常重视技术研发,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的技术能够在世界上领先。经济不只是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中日两国在经济基础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日本企业不仅是表面上的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在国际市场的许多领域中,它更是“隐形王”。
中国离权力还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就不能依靠房地产投机、金融投机和IT泡沫,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实用主义。
日本长寿企业的繁荣有很多原因。日本的长寿企业比欧洲和美国做得更好。日本企业注重战略、长期投资和利润回报。每项投资都要考虑市场定位和几十年后的变化。
日本企业是一个重视员工利益的家庭社会。西方国家非常重视股东的利益。从现代资本理论的角度看,日本企业的资本利率不一定比西方企业高,但可以保持长期利益的持续。
对中国企业的思考,如何看待经营?
中国人只是赚钱,日本才是做事业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家,特别是江苏和浙江的企业家,似乎都有一定的赚钱才能。因此,许多人在主营业务收效甚微后,便立即开始投资房地产和股票证券。中国人民热爱伟大的成就,渴望迅速获利,这不足为奇。企业和人都是如此。
日本企业家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这次我去了日本,和一位年轻的日本企业家交谈,他的公司是一家汽车轴承公司。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眼里真的是个小产品,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当他一谈到他的产品,他就开始跳舞和发光,似乎特别喜欢设计和生产的过程。
我问他,他父亲是公司的董事长,弟弟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和副总裁。公司规模小,有100多人,但客户是丰田、本田、铃木等知名企业。他们家似乎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在光学轴承中研究的东西太多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无法彻底地研究它们。我们怎么能有精力做其他事情呢?
从二者的不同,我理解中国人只是在赚钱,而日本人在做生意。
这两个结果都是可以想象的…日本有数万家百年老店,但中国没有,这就是原因。
事实上,我们更仔细地看看世界著名品牌,无论是任天堂、微软、尼康、梅赛德斯-奔驰、丰田、麦当劳……他们似乎总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总是在他们的行业中,越深,越有趣,越大。
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和其他中国品牌,并没有完全成功。他们也开始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他们忙于赚钱,却严重忽视了自己的生意。通常情况下,他们的业务不正常。恐怕这就是我们中国品牌和日本品牌的区别。
我记得中央电视台前段时间报道,浙江某个地区可以很快地拥有世界前三名的某一产品的加工能力,但同时,它在很短的时间内放弃了原来的行业进入另一个行业,然后很快成为另一个行业的前三名。但不管是什么行业,厂房总是那么破旧,设备总是那么粗糙。
所以他们不能忍受任何困难。他们确实赚了一些钱,但是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没有得到同龄人的尊重。
中国企业在外国人心里的评价大多是这样的:
“现在你们中国人太强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跑在前面,你们追在后面,你们追得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所以我们必须创新。创新必须增加投资,增加投资必须提高价格,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弱势优势,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我们必须创新,我们必须追求卓越,这就是你的力量。
说实话,说这个的时候,他表面上的话称赞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但实际上他们批评我们不知道如何集中精力和创新,只知道抄袭。我们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根本不可能威胁到日本,只是说,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
中国有句老话,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何况我们失之千里?
我国的生产技术,许多核心技术和设备都来自日本,无法替代。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充满了日本的技术和产品,甚至国内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是由日本提供的,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
几百年来,中国一直贫弱。我们甚至还没有弄清楚我们的基本情况。自大一点成就是很危险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企业家应该热爱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金钱。赚钱是生意的结果,而不是生意的目标。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中,技术基本上等同于先进的设备,因此中国老板购买的先进设备比一台还要多,但他们不愿意花钱培训技术人员,而且培训全体员工的老板甚至更少。
我记得当我以前设计一家家具公司的企业形象时,我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家家具公司的老板愿意花750万元买一台日本设备,但需要花40万元来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却不情愿,使机器被不懂操作的人损坏了。而且只花了50万来修理它。事实上,这种例子在中国随处可见。
远不止这些,让我们来谈谈我们周围的例子。中国商人携带越来越多的高端相机, 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端,但仔细看,他们使用的都是傻瓜型的。
买照相机很容易,因为我们“不缺钱”,但我们不想花时间学习和研究。我们团有一位年轻的女士。看我给她拍的照片。问我我是什么样的模特。我说我是佳能,只有12万。
她说家里的相机也是佳能的,超过15万台,但效果不如我的好。所以认为只要设备配备齐全,照片就会是一流的有点滑稽和愚蠢。
日本人不同于中国人。他们可能会小心购买设备,但他们更愿意花钱学习技术,而消化技术更愿意花钱和精力。
不恰当的类比,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其他的可能使用95分,所以100 x 30%,只有30分,80 x 95%有76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比我们100分的设备,这是技术之间的差距,也是软实力之间的差距。因此,设备不是最重要的,技术是最重要的。
技术的关键是充分消化和掌握。事实上,如果企业长期从事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将变得越来越系统和深入,其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任何新进入者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
中日企业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表面上可以理解,根本不能学习,但也不能坚持。
例如,日本人要求车间地面每天清洁十次,以保持环境清洁和产品质量。听了这个,日本人答应一天坚持十次,一天坚持很多次。前三天十次我们都没问题。在过去的一周里,十次换八次,慢慢地八次换五次,五次换两次,最后三天,五天,一周一次是不能保证的。
我们甚至做最基本的事情之一。在这种自我放松中,许多技术指标和细节都发生了变化,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从长远来看,品牌在哪里?
中国式速度: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中国人民特别喜欢在工作中追求速度的飞跃,特别喜欢大功告成、立竿见影的思想。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一样。
日本人似乎更加程序化和僵化,其背后是严谨、细致、执着、卓越、奉献、专业和严肃。大多数中国人更灵活。他们的背后是聪明、偷工减料、自以为是和粗制滥造。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经济发展还远远领先于我们,发展的结构和质量比我们好得多。日本经济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与我们的水平完全不一样,而是完全不同。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说,日本创造的价值是我们的150倍。
这是值得思考的:为什么要快?什么是慢的?
日本的经济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使本来就高质量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用来比较和炫耀的。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盲目的“爱国热情”会让中国走更多的弯路……
像中国新兴城市的道路一样,他们刚刚修好和规划好了天然气管道,半年内铺设了水管,几天内又规划好和铺设了液化气管道。我们修建高速公路的速度真是太快了!不幸的是,当你走在高速公路上时,你会发现到处都在修建道路。这条公路必须在两三年内修好。
这些都是以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修建一条公路需要1亿美元,修路需要8000万美元,修路需要5000万美元。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3亿。人们一次花费1亿美元,即12亿美元。从表面上看,人们似乎花了更多的钱。人们的速度有点慢,但一旦到位,就不需要扔东西和浪费了。
在我看来,所谓的“快速”首先必须以质量保证为基础。只有这样快的速度才有意义。否则,它会来来去去的很快,生活和死亡很快,建设很快。我国的任何发展都应遵循自然科学的规律。我们不应该一蹴而就。拔出苗木并加以推广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它注定要以失败告终,品牌建设也是如此。
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日本品牌已经花了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打造了自己的品牌,而在中国,除了老品牌(事实上,质量根本不是问题),真正面向市场的品牌弹性指数也只是在过去的二十、三十年。
因此,我们不应急于求成,不急于求成,冷静下来,忍受孤独,专注发展,在未来50年里,中国一定会生产出一批大品牌。但是,如果中国一如既往地渴望迅速的成功和立竿见影的利益,如此轻率、自以为是、如此热爱巨大的成功,中国将永远不会拥有世界级的品牌。
什么是品牌?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体验,或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承诺,而对于企业来说则是一种获利的工具。因此,品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投资。当然,一些投资可以是即时的,而另一些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但要看到结果需要很长时间。
有长远眼光的人知道要在品牌建设上投入更多,因为他们有耐心。然而,当一些人看到他们在品牌上的投资在短时间内没有回报时,他们感到沮丧。他们觉得他们还不如炒股买房地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到那时,这个错误已经无法弥补了。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他是河北省本雅的一家服装公司。他的老板沮丧地告诉我,“我们工厂以前和天津大伟的服装一样大。我们的生意比他们的好。订单做不到,所以我们认为根本不需要做品牌。”这时,大伟服装看到了做品牌的价值和意义,加大了对品牌的投资,通过各种方式塑造自己的品牌。
现在的情况是,同一件衬衫,用“大伟”可以卖几十万元一件,而他们的品牌只能卖几十万元,质量、材质、做工都是一样的。班雅的老板现在知道他错了,想赶上来,但很难想象这要花多少钱。
“聪明反被聪明误”
中国和日本对“规则”的理解也不同。
所谓的“规则”是规定和规则。在这方面,中国人总是比日本人“太聪明”,他们总能在规则中找到漏洞,并且总是表现得有点聪明。但是日本人是不同的。他们看起来很傻。他们只知道如何严格遵守。
所以日本人很准时,从不迟到。这不同于中国人经常迟到,他们总是迟到,原因是无穷无尽的。另外,日本人也很温柔,很有礼貌。即使是最熟悉的朋友在分手时也会点头鞠躬。起初,我真的有点不习惯。我总是看起来有点假。为什么我如此熟悉和有礼貌?后来,人们发现他们的礼貌是真诚的。
也许中国人太虚伪了,让我对他们的做法形成一种不信任感,但我现在很惭愧,我不能因为世界上没有真诚的人而认为所有的人都不真诚,更别说中国人自己不真诚了,我不能那么轻易地认为别人不真诚,这是我的无知和不礼貌。
这也与“规则”有关。日本是一个重视礼仪文明的高质量国家,形成了一个非常规范有序的社会。在日本等车,你看不到中国特色的竞争。事实上,按规则排队不会耽误时间,但会节省每个人的时间。如果我们都挤,总的来说我们会浪费时间。这可能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但中国人就是做不到。
所以中国人只有聪明,从地方官员到企业主、高管和普通人,总是表现得很聪明。我们继续为我们的聪明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还是死了。
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直接关系到人们对规则的理解。规则越多,秩序就越好,自由就越多。没有规则,就会有散沙、混乱和低效。
中国有句古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恐怕这就是原因。希望我们中国能真正走上创造、智造甚至领先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