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300,解码长征运载火箭的腾飞征程
中新社四川西昌3月10日电 题:从1到300,解码长征运载火箭的腾飞征程
作者 郭超凯 王伟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1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300次发射。
北京时间3月10日0时28分,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次。中新社发 郭文彬 摄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的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最初的艰苦创业、走向世界,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圆梦奔月,再到近些年的高密度发射、产业化发展,长征火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从现役运载火箭到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重大跨越,成功将506颗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成为闪亮世界的一张中国名片。
长征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00次的发射历史是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运载火箭运载能力不断增强、发射密度不断提高、型谱不断壮大、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发展史。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起飞,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自主进入太空时代的新纪元。
彼时,中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300千克。而到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中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分别达到了25吨级和14吨级。40多年间,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数十倍。
北京时间3月10日0时2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图为中星6C卫星资料图片。中新社发 高楠 摄
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首飞也是当年的唯一一次航天发射。而到2018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发射37次,这也使得中国航天首次位居国际航天发射数量第一位。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时,还是中国火箭的“一枝独秀”;而现在,长征火箭“家族”已经拥有退役、现役17型运载火箭和多型在研、论证型号,形成了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飞船的能力,具备了无人深空探测能力,有力地支撑了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绿色环保渐成长征火箭主流
新一代长征运载火箭不仅能力强、技术新,而且采用了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实现了中国火箭动力系统向绿色环保的转型。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拉开了中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随后,长征七号、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先后登场,未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研制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完成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更新换代,绿色无污染的环保推进剂将成为中国火箭的主流。
据介绍,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所使用的三种新型主发动机均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技术。三型新型发动机的研制,使中国运载推进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同时也彰显了中国航天在绿色环保上为“美丽中国”做出的努力。
绿色环保,同时也是中国航天人将运载火箭技术转化为民用的一个关键词。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了解到,依托运载火箭发动机燃烧技术,该研究院研制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炉可将煤炭利用率从30%提高到90%以上,一台炉日处理煤可高达2000吨,目前该设备已占据国内粉煤气化市场份额的50%以上。
走出国门,长征火箭打出国际名片
回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最让国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中国航天不断开放,走向国际市场,让“长征”真正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适逢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法国阿里安火箭和美国德尔塔、阿特拉斯火箭相继失利,运载火箭发射服务短缺,中国航天把握历史契机,踏上了国际商业发射之旅。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获得成功,中国航天从此踏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截至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完成了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56颗国际商业卫星,并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发射了20多个国外小卫星/载荷。火箭的可靠性、适应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均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近年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中国火箭已先后为老挝、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国提供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正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拓展航天应用领域,探索从航天制造、发射、地面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服务,面向全球提供发射服务、整星出口、技术转让与培训、地面站建设等商业航天一揽子解决方案。
作为商业航天发展的基础运输平台,长征火箭正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提供定制服务等创新举措,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形象,努力在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