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记》:聚焦北上广80后的成长
2月28日上午,张柠长篇小说《三城记》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作家协会共同主办,《当代》杂志主编孔令燕,在京的评论家和作家贺绍俊、宁肯、付秀莹、李云雷、徐则臣、张莉、李林荣、刘大先、岳雯、石一枫等参加本次活动。
《三城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开年推出的一部重要作品,讲述“80后”成长史,聚焦主人公顾明笛在一线城市的生活与奋斗,直面当下中国城市生活,并以此为原点辐射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和精神状况。在建国70周年之际,小说以现实主义笔法勾勒出新青年、新时代的正面和侧影。
现场嘉宾主要围绕现实主义与典型性问题、成长小说与青年形象问题、中国城市书写问题、小说创作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叙述视角与创作自觉问题、长篇小说的世界观及叙事整体性问题等等进行探讨,打开了解读《三城记》的多个维度。
非典型成长小说
小说以26岁、热爱文学的顾明笛毅然辞职,离开上海老家,决定闯荡世界为开篇。他先前往北京担任时报记者、进入B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与恋人南下广州,一同打理发展生态农场,此时的他也面临返回北京为文化机构工作的选择。从文学沙龙、报社、大学校园、文化机构的创业者,以文学为线,顾明笛在不同的场域中流转,身边围绕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在六年的时间里,随着经历的增长,他的精神思想愈趋丰富。
“这是一个非常另类的中国当代成长小说,只有在当代中国才能产生这样的成长小说。”《三城记》是聚焦于八零后青年的成长史,然而有别于典型的成长小说,小说写的不是一个传奇,而是这个时代青年的代表人物。顾建平认为张柠把主人公的生活经验传达给读者,而且透过角色年龄与周围环境的设定,使文本更加符合现况。
如何透过主人公顾明笛的经历折射出大时代的特征,也为在场多位学者所关注。“你会看到这个年轻人一开始面色苍白,他病了,对时代有很多的看法,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自我治愈。”张莉认为顾明笛的角色塑造从“妈宝男”出现,经过上海、北京、广州最后成长为一个健壮健全的人,他这个时代里一个很有特点的形象,最后走到了一个更宽阔的区域。《三城记》的贡献在于不仅写出了当代青年的生存状态,也写出他们精神成长的轨迹。“你怎样得病,你怎样使自我健全,最后怎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体。”
贺绍俊表示,“在《三城记》里,顾明笛的行动最终走向劳动,其实就是让顾明笛的精神走向自由,让他在劳动中获得生命最佳的状态。”故事设定在2006年至2012年,适逢中国开始扩大城镇现代化、经济发展急速扩张的时代,顾明笛精神旅程是与中国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同步的。
《三城记》书封文学写作的新可能
“他是通过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主要人物就是一个人,他从上海到北京、到广州,他接触的、他感受的,他的眼里、他的嘴巴、他的经历,把对三种文化的理解讲述出来,甚至有评判在里面。”刘琼指出,三城之间的文化差异性透过角色的生活体验呈现出来,传达了地理与文化摩擦派生出来的思想与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与小说中出现的职业场所也是张柠相对熟悉的,因而形成了“一个可信的文本,经得住像考古一样慢慢辨析的可信文本。”
《三城记》凸显了文本书写需要知识的积累和研究,即是“知识写作”。贺绍俊认为《三城记》体现了知识写作的能量,才有讨论《三城记》的文学理论的可能,疏理出文学理论的丰富性。然而知识写作并不站在个人经验的对立面,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作家,以徐坤、宁肯、徐则臣、石一枫为代表,对书中城市书写的部分相当赞许。作家们以如何把外在的城市文化渗透到人物和故事中进行了讨论,从外观描述到文化气氛的营造,分享了各自对城市文学的认知与感受。“我特别喜欢这个小说里面的议论,非常精到,比如上海人跟北京人的比较,上海人、北京人是什么样子,这个是亲身体验悟出来的,只有能够抽剥出来这样非常精彩的心得和生活经验的作家,才有可能把《三城记》写好。”徐则臣称赞道。
席间,徐则臣、张莉都提出《三城记》转化成影像的可能性。史诗般的成长故事是青年遇到挫折再克服,努力奋斗的过程,从上海到北京、到广州,中间起起伏伏应是极具可看性的。
《三城记》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丰富,包括沙龙、报社、高校、互联网、城市与乡村等等,堪称一部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同时,小说较为完整地塑造了当代城市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们身上突出的精英精神和小资情调,使他们在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常常困守自我,一旦面对更深广的外部世界便束手无策。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三城记》的主题与写作手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们认为,这部小说深刻地写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一直到今天的社会变化,尤其是社会文化格局的变动,以及随着经济建设、城市化进程而发生的价值观念的变动。小说的写作手法,既有经典现实主义的坚定信念与批判性,又兼顾了现代经验的不确定性,塑造出一批“主体性未完成”的青年形象,显示出新的成长小说特征。
评论与小说写作的碰撞
“当编辑的一般听到学者写小说,一方面是兴奋,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一种警惕。”石一枫作为《三城记》的责任编辑,他谈道:一般学者写小说容易出现过度理性的描述与角色,然而这种情况并未出现在长期作为批评家、学者的张柠笔下,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心态都是栩栩如生的。出席专家也都认同张柠过去积累的知识体量与犀利的批判笔锋,并不阻碍文本的通顺,反而形成了一种动力,塑造出具有深度思考的文化批判。付秀莹评价,“他没有过分地显露或者显示自己作为评论家的杰出的思想能力,他完全是小说家的手眼、小说家的笔法,活色生香,可以说非常有烟火气。”
“《三城记》里有很多众声喧哗的东西,有大量的议论和他对时代的理解。”张莉表示,张柠批评风格的在地性与民间性反映在小说作品之中,是“嬉笑怒骂、生猛自在”的喧哗。通过小说,以顾明笛这个人物形象,给予社会更为鲜活有力的回应。
作家张柠最后发言中讲述了自己书写《三城记》的动因,他谈到《三城记》的独创意义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将“行动”贯穿始终,使小说在“知行合一”的东方智慧指导下,建构起新的叙事完整性,对于解决生活渐趋碎片化带来的叙事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是对“精英城市”“中心城市”“平民城市”北、上、广不同特征的描摹,将其各自的文化性格渗透到方方面面的细节之中,很大程度上反拨了近年来城市书写面目模糊、自我重复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