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医者仁心!他从勺子中获得灵感,挽救了无数患儿

看中国

2019-03-10 11:25

“耳朵若是听不见,

阻断的是人和人之间心的交流。

我追求的不只是患者听得见,

还得听得清。”

近二十年来

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李永新

致力于应用人工耳蜗

重度、极重度听障患者重建听力

并不断推动技术的发展

为他们修补耳朵里的暗伤

从一个勺子身上

找到了答案

作为帮助重度、极重度听障患者重建听力的主要手段,人工耳蜗手术现在已经是普遍应用的疗法。但在2003年以前,国内这项技术还不成熟,术后伤口瘢痕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

也就是在那一年,永新遍访了北京的听力康复中心。

“每个患儿头上都有一条长长的疤痕,周围头发都不生长,女孩子还好,头发长了能遮盖一些,但男孩子头发短,疤痕特别明显。”回忆起这个情形,李永新神情严肃。一道道像“蜈蚣”一样的疤痕,像是放大了病人的“与众不同”,很多患儿因此从心里排斥这个手术。

受到触动的李永新,下决心将微创引入到人工耳蜗植入技术上,改善这种状况

然而出现在他面前的第一大挑战,就是大切口问题。

卡在这个问题上的他,一度有些“魔怔”,睡觉吃饭都在想着怎么解决。终于,他在饭桌上找到了灵感。“一次在食堂吃饭,我拿着勺子喝汤。突然灵机一动,勺子翻转过来放在耳后切口里,既起到了支撑作用又防止磨钻损伤皮肤。”想到这,李永新饭也不吃了,抄起勺子弯好并消毒,开始了试验。

借助“勺子”,永新将原先十几厘米长的大S型切口缩小到三厘米的小切口,术后不仅外观漂亮,更能有效保留患者的残余听力。

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

一个因化脓性脑膜炎引起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孩子,经李永新的微创手术,右耳植入了人工耳蜗。“拆线后,孩子的伤口愈合得特别漂亮。而且相比左耳的助听器,孩子更喜欢耳蜗的声音。”对于孩子的转变,家长看在眼里,感激在心。

十个月后,这个孩子再次来到同仁医院,指着耳朵吐字清晰地告诉李永新:“李大大,我还想要一个小耳机(人工耳蜗),塞在耳朵里的这个耳机(助听器)不舒服,您再给我安个小耳机吧!”

听了孩子的话,李永新又惊讶又高兴——患者终于从心里认可了人工耳蜗

从排斥到主动要求,他改善的不只是手术术式,更是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

践行“快乐疗法”

“和病人打交道必须要有温度”

大部分病人的情绪,往往焦虑、急躁、易怒。但李永新的诊室总是被轻松的氛围填满。有患者说,李医生看病用的是“快乐疗法”。

在与听力不佳的患者交流时,李永新总是习惯“扯着嗓子喊”,到了门诊区,只要循着声音就能找他的门诊室。经常半天门诊下来,嗓子都哑了。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担忧,他还会和患者握握手、拍拍肩,用微笑和竖起的大拇指让他们宽心。患者临走时,永新还会说声“祝你好运”。

为将病情描述清楚,他会根据病人的特点,或拿着道具,或用形象的比喻向病人和家属进行解释

永新坚信,语言是一种艺术,是有力量的。

他常说:“耳朵若是听不见,阻断的是人和人之间心的交流。我追求的不只是患者听得见,还得听得好。”在他看来,医生应该是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病人打交道必须要有温度,从患者角度出发,替患者考虑。

技艺精湛

开创了国人在欧洲示教疑难人工耳蜗手术的先河

多年来,作为同仁医院耳科的“金字招牌”,李永新及团队成员每年都要做五六百台高难度耳科手术。每次一上手术台,他的热情总是感染、激励着大家。

“北京同仁医院作为国家人工耳蜗项目定点医院,全国畸疑难病例都流向我们,我们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

↑李永新在UZA医院做人工耳蜗手术

不久前,从事人工耳蜗专业治疗18年的李永新,受邀出席了在比利时举办的“第15届国际人工耳蜗及其他听觉植入大会”,并受大会主席邀请,前往其所在的UZA医院,为一位严重内耳畸形、诊断为IP3(X-linked deafness)畸形的患者做了一台复杂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此举开创了国人在欧洲示教疑难人工耳蜗手术的先河。

谈及此事,李永新不无骄傲:“这种手术是最困难、最复杂的。作为中国的耳科大夫,能被邀请到历史最悠久、技术最发达的欧洲做耳蜗手术,这对我、对中国耳蜗界都是一个极大的荣誉。”

从2000年起,李永新和团队每年都会参加世界人工耳蜗大会。“第一次去,是作为一个学生坐在台下,看着台上台下所有人都是‘明星’。今年得以作为授课教师走到台前发言,并在世界顶尖专家学者面前做手术。从台下到台上这几十米,我走了十八年。

来源:新华社,综合大医生兵器谱

监制:陈知春

记者:关开亮、乔煜城

视频:钱程

实习生: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