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艺术人物|普利兹克奖得主罗奇辞世,葛姆雷对话城市历史
上周,在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的名单上,一颗明星陨落了。现当代最重要的美国建筑师之一的凯文·罗奇在美国辞世,享年96岁。普利兹克奖曾评价其是“一个不盲从潮流的建筑师,安静谦恭,工作严谨,能构思和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弗兰克·盖里刚刚度过90岁生日,并依然渴望与新工作和新想法相遇。在意大利,英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在乌菲齐美术馆举办个展,探索身体和空间,与城市的历史对话。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意大利佛罗伦萨 | 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
探索身体和空间,与城市的历史对话
安东尼·葛姆雷
2月26日至5月26日,英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个展“存在”(Essere)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举行,展览汇集了不同材料和尺度的作品,探索空间中的身体以及作为空间的身体。
安东尼·葛姆雷个展“存在”现场
展览的中心是两座雕塑作品,《走廊》(Passage)和《房间》(Room)的对话,两件作品的完成时间相隔35年,但都试图处理身体的空间问题。其中《走廊》(2016)是一条12米长的考特钢隧道,拥有人体的形状,邀请观众走入其中,《空间》(1980)则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衣服切开,连成一条8毫米宽的彩带,然后用它围成一个6平方米的空间。这两件作品形成了静止与移动、想象与现实空间的对比。此外,展览上还有不少葛姆雷为展览而做的新作品,包括《转向II》(Veer II,2018)与《呼吸》(Breathe ,2018)。
展览中,作品《下一次》(Another Time)和《安居地》(Settlement)体现了艺术家和城市文化遗产以及美术馆的互动。此外,还有一件室外作品,与《沉睡的赫马佛洛狄忒斯》对话。葛姆雷曾说:“我相信,城市是自然的人文环境,但我们必须赋予其人性。在21世纪,艺术将重新定义公共空间,通过融合艺术、舞蹈、表演于城市生活的尺度,能够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多元。”(文/钱雪儿)
美国 | 建筑师凯文·罗奇
“为人与自然而设计”的建筑师凯文·罗奇逝世,曾获第四届普利兹克奖
凯文·罗奇(1922-2019)
据《有方》援引《纽约时报》3月2日消息,著名建筑师凯文·罗奇(Kevin Roche)于3月1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吉尔福德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凯文·罗奇,现当代最重要的美国建筑师之一。1977年,法国建筑学院授予他金奖,1979年授予他院士称号;1982年,他获得第四届普利兹克奖。
罗奇1922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48年移民美国时,起意环球旅行10年,每年为不同的建筑师工作。他的第一站即是芝加哥伊利诺伊州路德维格工艺学院,师从现代主义先驱密斯·凡·德罗。
在群星璀璨的建筑界,罗奇似乎一直都显得有些沉默,2017年,导演Mark Noonan为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名为《沉默的建筑师》(The Quiet Architect)。但实际上罗奇对曾经师从的密斯、沙里宁等现代主义大师有着深刻的批判与继承,形成了“摒弃风格”“为人与自然而设计”的建筑设计理念,迄今为止参与设计了超过40座办公大楼与博物馆,此外还包括大学、会议中心等在内的各类公共建筑,作品遍及全球。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970年,罗奇的事务所为博物馆的扩建制定了沿用至今的总体规划,并且负责所有新建部分的建筑设计,其中包括极具现代感的玻璃立面和博物馆的后侧部分。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呼应协调,应对美国高速公路大规模兴建的“高速尺度”概念,以及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的历史隐喻。由此诞生的众多不以风格与流派定义,重视追求人性化与解决方案的建筑创新,正是“罗奇式”设计的本质体现。
正如普利兹克奖的评语:“他(罗奇)是一个不为创新而创新的人,一个不盲从潮流的建筑师,安静谦恭,工作严谨,能构思和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整理/宗禾)
德国柏林 | 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
在柏林度过九十岁生日,依然渴望与新工作和新想法相遇
弗兰克·盖里
2月28日,美国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在他自己设计的柏林皮埃尔·布列兹·萨尔音乐厅度过了自己九十岁的生日,盖里曾获得普利兹克奖,其著名的作品包括用钛金属打造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巴黎的路易威登艺术中心、捷克共和国的跳舞的房子等等。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
盖里反感自己的建筑被分类,他的作品总是在反映实验精神的同时表达出对于专业性实践的尊重。盖里早期深受现代主义影响,他试图摆脱现代主义风格的桎梏,并对潜在的变革创新保持兴趣。
盖里的风格有时候看上去是未完成甚至是原始的,他被称为“铁丝网围栏与波纹金属壁板的传道士”,然而事实上,他是一个严肃的古典艺术家,深谙欧洲艺术史以及当代雕塑和绘画。
对于自己的建筑风格,盖里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不认为我在重复自己……但你无法摆脱你的标签,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密斯·凡·德罗一次次地重复着自己。但如果那是好作品,那就无可厚非。”(文/钱雪儿)
上海 | 画家朱开荣
以水彩展现上海昔日时光和当下变迁
朱开荣(右)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摩登且怀旧,浩瀚且精微。文学家的想象、历史学家的追溯、摄影家的记录以及街头坊间的传闻口述,都在以自己的角度再现这座城市斑驳记忆和昔日时光。
近日,“时光的屐痕:朱开荣水彩画展”(持续至3月15日)在静安区图书馆举行,展出的40余幅中,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昔日时光,也捕捉着大半个世纪来城市巨大的变化。
画家的很多作品,画的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风光,百年前的外滩,十里洋场的南京路,店招飘动的老街古镇,这些遥远的风景,在今人的眼中,既陌生又熟悉。画中有时光的尘烟,有历史的氤氲,而被他描绘的很多建筑,有些至今仍伫立在万象更新的城市中,读来似曾相识,却有沧桑前世之感。
水彩作品在画展开幕当日,举办了《海派文化的艺术表达》主题论坛,赵丽宏、孙孟晋、汤惟杰等分别从不用角度探讨海派文脉和静安文化。同时也再次提起上海老建筑遗产保护的议题,也呼吁在城市变迁过程中,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保存城市记忆中的烟火气。(文/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