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韩喜球:中国深海“探宝”的国民女神

财经

2019-03-09 12:38

一头齐耳短发,说话轻声细语,笑起来恬静优雅,给人邻家姐姐的亲切感。

在中国的大洋科考活动中有这样一位女科学家,她带领团队执行了多个中国大洋科考航次,在国际海底区域发现了12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圈定了50多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远景区,还为新勘测发现的16个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她不仅是“大洋一号”首位女首席科学家,更是中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专家,在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的20 多年里,她保持着科学家的严谨和女性的坚韧,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题。她,就是中国深海“探宝”的国民女神韩喜球。

韩喜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兼任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从事海底资源与成矿系统研究20余年,多次带队奔赴深海大洋科考,是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

深海结缘,从农村孩子到地质学博士

“我是浙江人,海洋二所离家近,所以就来了。”韩喜球笑着说。出生于浙江台州市的韩喜球,1986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1990年作为校优秀毕业生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从事深海沉积与大洋多金属结核研究,从此与深海结缘。

2018年10月在日本北海道野外考察

参加工作后,韩喜球埋头学术,潜心研究深海多金属结核。1998年她考上了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毕业,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1年德国基尔海洋科学研究所所长休斯教授到海洋二所访问,韩喜球关于多金属结核的研究给休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年年底,她接到休斯的邀请奔赴德国作特邀学术报告,这次访问直接促成了她于2002年到2005年在德国基尔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这期间,她开始海底冷泉系统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研究。

连年出海,无数次与海洋“博弈”

从2002年起,韩喜球就成为大洋的常客。“每次出海科考,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这可不比陆地科考或实验室科研,后者遇到困难还可以随时咨询旁人、缺少物资可以随时购买补充。但在茫茫大海上,一切困难都要靠自己去克服。”韩喜球说,“看似神秘刺激的大洋科考背后,却有着道不尽的艰辛。不过,付出都是值得的。每次科学新发现,都能让我体验到生命的激情与喜悦。”

图说:2018年4月韩喜球在南海大洋一号担任潜龙三号海试航次领队

2005年,她以首席科学家助理的身份,登上“大洋一号”科考船,成了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环球科考的主力,先后沿着东太平洋海隆和西南印度洋脊调查海底热液活动并寻找海底黑烟囱。

图说:2013年4月,南海,潜龙三号总设计师刘健与韩喜球(右)正在讨论

2017年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她团队新发现的印度洋活动热液区开展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作为首席科学家,韩喜球执行了该航次的首次科学下潜,下潜的水深为3120米,该潜次由实习潜航员首次担任主驾驶。 “我们早上六点钟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七点钟开始下潜。一个半小时后到达海底,顺利找到了2处已经“熄灭”的硫化物烟囱体,然后就开始忙碌地观察、记录、拍照和取样,一刻不停地一直工作了六个小时才抛载上浮。在上浮时间才有点儿空闲吃点干粮喝点水。”

“在科考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比如遭遇恶劣海况、仪器损坏,还有各种各样的人员因素、安全因素,但是面对困难如果轻易放弃的话,很可能就什么都得不到。我觉得哪怕前方困难重重,也一定要想尽各种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成功。”在韩喜球看来,做科研就要不畏艰难、善于坚持。

2008年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为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韩喜球(右)颁奖

她先后5次参加国外科研机构组织的科考航次,9次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大洋航次,航迹已遍及全球三大洋、墨西哥湾、中美洲大陆边缘和我国南海。频繁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使她具备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她把握住了海底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这些国际海洋科研的前沿热点,成为国内外少数的同时涉足研究这4种海底资源并取得突出成果的专家。

有付出就有收获。2007年,中国大洋19航次第二航段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龙旂热液区,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并填补了国际上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海底“黑烟囱”的空白。当时韩喜球作为首席科学家助理,她领航第三航段战狂风、斗恶浪,横渡印度洋,沿洋中脊发现了4个新的热液异常区;2010年,她领航大洋第21航次第七航段,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了一个大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区,她把此处命名为“玉皇山”,从此这座以杭州名山命名的海底硫化物矿床载入了国际洋中脊调查发现的史册。最近几年,她带领的团队接连在西北印度洋先后发现了“大糦”“卧蚕”“天休”等热液区,结束了国际上数十年在该海域探矿无果的局面。

2010年韩喜球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这些成就,足以令韩喜球跻身当代优秀科学家之列。她也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等光荣称号……提起这些,韩喜球说:“我并没有期待过这些荣誉,我只是一直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首先我是科学家,其次才是女性”

每次出海,考察队员们不但要克服恶劣海况对身体带来的不适,还要日夜进行科学调查,对于一名女性来说,在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并有所斩获着实令人钦佩。然而韩喜球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这是我的工作,做科学研究没有男女的差别,大家都是拿成果说话。”

2017年中国大洋38航次,韩喜球与项目组年轻人在向阳红9船上(从左至右:刘吉强、邱中炎、王叶剑、余星)

在她眼里,只要工作需要,随时准备起航。而在同事、朋友的眼里,韩喜球比汉子还“汉子”。“她曾经带我做试验,20个小时没休息,我都快扛不住了,她的精力依旧旺盛。”“她不是女汉子,她比汉子都‘强悍’。”韩喜球的同事王叶剑副研究员如是评价。

2008年韩喜球代表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宣读“女性投身科研”十项倡议

不仅如此,韩喜球的“强悍”还体现在百折不挠的性格上,这令船上的人都刮目相看。

王叶剑说,载人深潜调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不同职责的专家出发点有所不同,技术保障人员着重考虑潜器安全,科学家重点关注每次下潜能否实现科学目标。“在一次下潜准备会议中,现场指挥部就如何在某个关键但复杂的作业区进行安全下潜作业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这是我参加过的气氛最特别的一次会议。”会上,韩喜球轻声细语、不慌不忙地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安全地完成下潜任务,实现下潜目标。为了能够说服各方专家,她在航渡期间日夜研究论证了两个星期。最终,通过精心设计下潜路径,在深潜器技术团队的强力保障之下,这个潜次顺利下潜到活动热液区,成功完成了观测和采样,获得了圆满成功,韩喜球长舒一口气,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也因此,韩喜球在工作上给自己下了这样的定位:首先是科学家,其次才是女性。“女性与男性相比,天性上可能有差别,但是从科学研究来讲,人家给你的标准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降低要求,因为你是男性,就给你更高的要求。我们发表论文,上面并没有女性标注。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绩,不能因为自己是女性就降低要求。”她如是说。

年轻人,有梦想是好事

除了出海科考之外,韩喜球也是浙江大学等多个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每次执行航次任务时,她都争取带上学生。在船上,韩喜球喜欢组织“大讲堂”。她说,大洋科考航次一般具有多任务、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生物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专家能够聚集一起,是难得的交流机会。

韩喜球在北大未名湖畔留影

在学生的眼中,韩喜球是一位“家长”。她的课题组里既有年轻的科学家,也有博士生、硕士生、留学生,是由十几个人组成的大家庭。繁忙的工作之余,只要一看到对年轻人做科研有用的信息,她都会第一时间转到团队微信群里。“韩老师有时会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做客,她老公会做一桌子好菜,韩老师也会调鸡尾酒给大家品尝,同门相聚在一起,非常亲密。”王叶剑说,除了学术上的请教,生活上有困难,大家都愿意跟韩老师倾诉。韩喜球还告诫所有的年轻人,要有梦想。“有梦想是好事,有了梦想才会有奔头,才会朝着它前进。”

韩喜球(左3)的第一位非洲博士生Edward顺利毕业,他来自尼日利亚

除了是一位女科学家,一位好老师,韩喜球还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社会也好、家庭也好,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所以我能够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要感谢我有一个好丈夫使我能够成为一个好妻子。”谈及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她坦率地说,是坚实的家庭支撑她,让她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

“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这位亲切、开朗、知性的女科学家,将继续带领着她的大洋科考团队,开启深海探矿之旅,在广阔的大洋中拥抱深海科考带来的惊喜。

本文作者:程千千

本文内容经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和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授权,改编自《大美·中国女科学家》(全2册)(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