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先打到头破血流,再坐下来和稀泥
尽管有制作方正午阳光的金字招牌背书,《都挺好》的超高口碑仍然令人意外。截至3月9日,《都挺好》在豆瓣获得8.4的高分,直追正午阳光好评如潮的《琅琊榜》、《北平无战事》和《大江大河》。
作为国产家庭剧的爱好者,在该领域下的泥潭之中,《都挺好》当得上过分的赞美:未必本尊多优秀,奈何友军不着调啊。
珍爱羽毛的导演简川訸,早在《欢乐颂》里就显露出对中国式家庭的额外兴趣。在那部都市女性的“小鸡电视剧”里,蒋欣扮演的樊胜美的故事线,就有一个出身原罪式的家庭。
一个传统的中国式家庭的现象,女性往往有两个典型身份。一种是大家庭的资源决策者,在樊胜美的家庭里,她看似弱势的母亲仍然是家庭的发言人。当樊的哥哥陷入经济困难,母亲揽起了向外争取资源的重任,而樊胜美则被当成可提供资源的外人。
另一种身份则是被牺牲者,在《欢乐颂》里是樊胜美,在《都挺好》里则变成了苏明玉。
两部剧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假如你仍记得当年樊胜美故事线的热议,再来看《都挺好》在制作口碑和频上热搜的广泛影响力。两相参照,我不得不对简川訸团队脱帽致敬,他们在故事选题的敏感度极高。今天看到“心疼苏明玉”冲上热搜,你不难回想起当年“心疼樊胜美”的舆论热度。
陈瑾饰演苏母
在苏明玉的家庭中,她的母亲与樊胜美母亲如出一辙。在苏母和樊母的眼里,女儿都是外人,是可被牺牲的资源。这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偏爱哪个孩子”,更是赤裸裸的资源分配上的剥削。
在苏家的三个孩子里,教育权就不是平等的,两个男孩值得卖房供读,而苏明玉的出路则是学费全免的师范大学。你很难用苏明玉当时正在叛逆期,因而不招父母喜爱作为辩解的理由,因为苏家两位男孩,又何曾不经历惹人烦的叛逆期?
在苏明玉的家庭里,母亲是资源分配的决策者,她的爱也是资源的一部分。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分配方式,恰恰是现实家庭里真实存在的,在微博热搜“心疼苏明玉”的话题之下,你会看到不少真实的苏明玉们的故事。
家庭资源分配,尤其是女性成员在其中的地位,其实是很严肃的社会经济学问题。比方社会学研究就有发现,多子女的大家庭中,夫妻感情好、长于教育的家庭,长期看子女对父母的经济反馈就更好,反过来夫妻关系差,无法处理好子女教育分配的家庭,子女成年后的行为,就会出现模仿般的轮回。
这种家庭成员的女性互害,有一种很典型的传承现象。就好像家庭暴力家庭长大的孩子,在成年后暴力倾向会更重,形成了一种暴力的循环。在《都挺好》的电视剧里,苏明玉自认为受到苏母的伤害最大,而她的言行却又最像自己的母亲。
从整个故事的起点苏母逝世开始,苏明玉和母亲的行为就形成了一种对照。简川訸是有主动意识去展现两个女性的传承的,苏明玉回归家庭,在葬礼上种种表现,其中穿插着母亲往事的回忆。
在回忆之中,苏母是家庭的决策者,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比如卖苏明玉房供哥哥读书,托关系为二哥找到工作,自作主张安排苏明玉前程等等。在剧中的当下,苏明玉则成为了新的决策者,她支付了葬礼的费用,杀伐决断,在话语权的斗争中寸步不让。
苏明玉(姚晨 饰)与苏明成(郭京飞 饰)吵架
你不难发现苏母和苏明玉的相似,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她们都谈不上爱,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控制资源,用经济基础去决定上层建筑。这个两代家庭,不是鸡汤式的温情脉脉,都是权力驱动的:我说了算,反对我的,那都是不懂我的良苦用心。
没什么“相爱成仇”,一个家庭内部,就是血淋淋地利益争抢和感情互害。在国产剧的题材里,其他类型如古装宫斗剧,又何尝不是互害式关系的另一种展现?家庭成员之间,为了利益和话语权大打出手。
简川訸唯恐观众理解上的困难,在苏明玉的线里,又加入了职场斗争的故事线。苏明玉与母亲的互害关系有参照,而职场线又把这种行为动机拍了出来。一个人之所以没有爱,那是因为她从家庭身份到社会身份,完全是斗争的场面。
“都挺好”的片名,就成了一种尖锐的反讽。在苏明玉的大家庭中,并没有哪个人谈得上“过得好”,就是赤裸裸地互相伤害,打到头破血流,而坐下来又要维系“都挺好”的假象。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