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陈安庆:18年前长沙纸媒“槟榔致癌疑云”大论战

财经

2019-03-07 00:35

◎作者:陈安庆

◎编辑:邹莹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1

小小槟榔背后的200亿产业链

200亿级槟榔业的发展,成为全国食品行业的一个神话。目前槟榔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年均增速超过30%。目前整个产业规模在200亿元左右。未来这个行业至少将达到千亿级的市场容量。

图源:视觉中国

湖南,“槟榔文化”几乎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无论在公交车上或是在闹市中,又或者探亲访友之时,那一阵嚼槟榔的味道都会迎面飘来。潮湿阴冷的湖南冬日,那些劲大醉人的槟榔,咀嚼几下便会让人脸发红、直冒热汗,有一种微醺的畅快,这正是吃槟榔上瘾的原因。

没有吃过槟榔的人,可能不知道,槟榔的味道,像风油精或者薄荷糖一样清凉带甜,但会越嚼越热,脸颊潮红,耳朵发烫,喉咙里好像有硬木塞子堵住般难受。

槟榔是不少精神高度集中的司机们,或者长时间工作者的提神之物,许多消费者会吃槟榔成瘾,就像随手拈来的一包零食一样。普通人一天一包,“槟榔重度患者”一天要四五包甚至更多,长期吃槟榔,它的色素,会使牙齿染成黑乎乎的。

在海南,很多公共场所都有“禁止嚼槟榔”的警示语。并不是因为槟榔会像二手烟一样,殃及无辜,而是人们嚼槟榔时喜欢“吐血”。其实,街道上的“血迹斑斑”,是嚼槟榔的人吐出来的汁液。因为新鲜的槟榔与“扶留叶”、灰浆一起咀嚼,会产生鲜红的槟榔汁。

其实,不止在湖南,嚼槟榔还流行于中国台湾、海南、福建等省份,在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亦盛行。它是世界上继烟草、酒精和含咖啡因饮料之后最常见的第四类精神活性类物质,目前全世界大约有6亿人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据可考的资料来看,当年嚼食槟榔只是湘潭一带的民俗,起源清初。早期的湘潭槟榔,是用石灰加糖熬成浆,涂在槟榔外表制成,被称作“石灰槟榔”。此工艺后改为用酒、糖精浸泡槟榔果后,点上桂子油、薄荷油之类的香料,称为“改良槟榔”。1995以后,槟榔作为一种日常休闲食品,得以推广。

如今,湘潭的槟榔产业发展迅速,由过去的以手工作坊为主,逐渐被新型的现代化工业企业取代,目前湖南出现了数十家大型槟榔生产企业。

湖南槟榔果产地主要在海南,而加工和消费则主要分布在湘潭,由于湖南槟榔业的迅猛发展,对槟榔鲜果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得海南本地槟榔鲜果的收购价格近年来波动剧烈。

10年,一位爆料人对我们坦陈,现在槟榔里面的成分越来越多,甚至达到了几十种,有些原料原本无害无毒,一些厂家为了图便宜,采购低价、伪劣的原料,导致无毒的产品变得有害。这名原料供货商称,产品适量添加一些制作成分,不会有问题,但是成分添加过量就会出问题。

2

18年前的长沙纸媒“槟榔致癌”论战

其实,槟榔产业的硝烟在更早时就已燃起。

2001年,一则关于“有毒槟榔”的报道首见于湖南A报头版。

当年,槟榔湖南地区群众的零食,“槟榔烟酒茶”是湖南大多地区过年过节的待客必备品。当时,仅在湘东地区,槟榔产业的销售额每年不下10亿元,解决了6万多人的就业问题,并成为一些城市的支柱产业。

但是,某些槟榔厂商为了让槟榔更“入味”,口感更强,甚至不惜在槟榔制作过程中加入“666”、“敌敌畏”等农药。

同时,湖南B报则认为“槟榔无毒”,一场关于“有毒无毒”之争在湖南媒体之间展开。

两年之后,关于“槟榔”的战斗又再次打响。虽然两年中不时有关于嚼槟榔致死事件的发生,媒体交战的高峰发生在2003年8月19日。

当天,A在头版引用新华社刊发的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8月7日的研究结果,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A再次举出槟榔有毒证据。

8月24日,C报在头版刊发稿件《槟榔到底是不是毒药》,声称某媒体引用世卫组织研究结果含糊其辞,且槟榔致癌仅只是课题不是结论,自古槟榔就可以药用。

A报找到了湖南湘雅医学院专家对槟榔致癌的研究成果,拿出了一篇因食用槟榔导致口腔癌的患者个案,并与新华社取得联系,将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原文进行翻译。

据A媒体一名参与此稿报道、现在该报担任主要负责人的人员告诉我们,该媒体曾经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取得了充分的证据,证明槟榔对人体有害。

2010年11月,一名曾深入槟榔厂内卧底的新闻院系大学生,在身份暴露后,他当时受到警告,如果报道此事,几个厂家会联合出资拿出80万购买他的人头。而在另一端,由明星代言的槟榔广告,充斥着当地电视媒体的黄金时段。

“尽管槟榔广告铺天盖地,也多次找过我们,至今,我们没有接受槟榔的任何一次广告投放。”A报的一名负责人称,但是戏剧化的一幕在几年后,这家媒体的总编辑居然诡异地辞职投奔至湘潭某槟榔企业,据说年薪数百万,令许多敬畏这家媒体风骨的铁杆粉丝,大为伤心, 捶胸顿脚大为感喟。

3

国际癌症中心曾认定槟榔具有致癌性

槟榔粗纤维较多,经常食用会使粗纤维的摩擦,对口腔黏膜组织造成持续伤害,而受损的细胞长期得不到修复,最终导致癌变。在制作槟榔的浸泡过程中,残留的碱性物质及槟榔中的生物碱会破坏黏膜细胞的细胞膜、破坏细胞的DNA物质。

国际癌症中心(IARC)将槟榔作为一种致癌物质。这是因为许多研究证实,咀嚼含烟草槟榔者的口腔颊黏膜细胞和末梢淋巴细胞中有细胞膜的损害。这些基因毒性主要是由烟草、含有苯比胺(亚硝胺)的槟榔果以及煅石灰的活性氧化剂所致。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槟榔嚼块或者是槟榔果均具有致癌性。

此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科主任翦新春教授曾接受过我们的采访,他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又称“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是一种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因为有癌变的可能性,OSF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1953年,国外学者Joshihe和Lal首先报道了OSF,中国台湾地区于1954年首次报道了OSF,大陆地区在1984年由原湖南医学院附属湘雅医院首次发现OSF。

国内首例OSF患者于1984年出现在湘潭,当时发现了一名18岁女孩嘴不能张开、害怕刺激性食物、口腔起泡、唾液减少,她从湘潭一路寻医到长沙,大小医院都查不出病因。

湘雅医院的刘蜀藩教授接诊,取了一块组织去复检,湘雅医院的专家们四处查阅资料,后来发现,远在印度嚼食槟榔的人数众多,口腔癌患者不少。

世界卫生组织在1966年,用英文发了数百篇关于槟榔导致癌变的文章。现在印度口腔癌在世界上最多,口腔癌患者占该国癌症患者总数的50%。

因为首例病例出现在湖南湘潭,1984年,湘雅医院部分研究人员在湘潭进行了调研。翦新春是当年调研的参与者,他们对每天要吃五瓣以上槟榔的人员和不吃槟榔者进行检查,后来得出结论,在3015名嚼槟榔者中,发现有29例患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而不嚼槟榔的627人中未发现此病患者。

根据后期发现的病例共计为32人,得出患病率是0.96%。翦新春教授说,之后,在1987年,湘潭口腔医院一名专家也做了一项调查,发现患病率达到了3.3%。

口腔癌是世界上第六大常见的癌,流行病学发现,咀嚼槟榔的地区,口腔癌的发病率高于不咀嚼槟榔的地区,尤其是槟榔与烟酒同食的情况下。

印度是世界上消耗槟榔的最大国,同时也是口腔癌发病率第一的国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咀嚼槟榔的居民在该国为57.7%,该国口腔癌的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位。在所罗门岛,每10万人中有37.0 例男性、22.5 例女性患口腔癌,且咀嚼槟榔比例较高,口腔癌发病率为全世界第三位。

口腔癌根据累及的部位看,舌部和颊部是最常受累的部位,其次是牙龈和口底。口腔癌发病的解剖部位不同与地域有关,在西方以唇癌和舌癌为最常见,但是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地区,以舌癌和颊癌为最常见。

许多实验研究也发现,槟榔中还含有许多致癌的因子,主要来自其添加剂,如槟榔籽、石灰、丁香和烟叶等,对其添加剂及混合物的研究证实了这些商品潜在的致癌性。

在台湾,有店铺为了竞争槟榔所带来的高利润,衍生了“槟榔西施”文化,聘请了穿着性感的女郎去助销。因为竞争激烈,卖槟榔的女孩穿得越来越少。有司机开车时因只顾观看槟榔西施而忽略了驾驶安全,造成了交通意外。2002年,一些地方政府开始禁止穿着过于暴露的槟榔西施助销。

2010年12月3日,台湾媒体报道,依据台湾“卫生研究院”的研究显示,民众口腔癌发生个案中,可归因于嚼槟榔的百分比为38%、归因于吸烟为31%。并呼吁为预防口腔癌的发生,民众应戒槟榔、戒烟。此外,有嚼槟榔者应定期接受口腔癌筛检。槟榔渣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也让一些管理部门感到烦心。

注:本文系南方传媒书院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为国内知名媒体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陈安庆、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代表人物)

2019年3月6日长沙

加入南传交流学习群,为小伙伴们答疑解惑啦!

只要你渴望媒体展示的舞台,南方传媒书院就是你的目标!

别再犹豫,南传需要你的参与!

(详情请参考推文最后一条的招募令

文章精选:

陈安庆:人工智能博士年薪80万,新闻专业未来高薪的出路?

陈安庆:崔永元的口述历史和新闻采访是一回事吗?

陈安庆:去年红衣vs蓝衣女记者飙戏,今年上会记者别再搞幺蛾子了!

陈安庆:媒体采编硬核干货,学会你就可当总编辑了…

干货|谈谈被咪蒙带歪楼的非虚构写作

干货 | 学会这些ps快捷键,效率高一倍!

干货 | VLOG和媒介情境理论的新发展

干货|新闻采访之隐性采访

2020考研,必须要对这些行为say no !

考研 | 中山大学财经新闻历年录取情况大集结啦!

考研 | @20级的考研人,这里有全年考研规划哦!!!(内有福利)

考研 |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特点

南传招募令来啦!宝宝们快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