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陆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偶像剧?
导读:类型剧在中国,什么样?我们能看到每年从备案到播出都占比庞大的几种“流行”题材,但在庞大的体量中却没那么容易看到类型的根基——似乎很难来描述某种我们自以为成熟的类型剧所稳定持有的工业水平。有类型观念却没那么普遍的类型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影视前哨(ID:yingshiqianshao)独家策划专题深焦类型剧。第一篇,谈“偶像剧”。
文 | 韩思琪
1998年,二十集连续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大陆第一部青春偶像剧,20年过去了,国产偶像剧市却陷入了翻拍怪圈——《流星花园》《泡沫之夏》《倚天屠龙记》……翻拍剧队伍不断壮大,而原创偶像剧如《甜蜜暴击》《极光之恋》总游走在雷剧边缘。难免让人心生感慨:为什么大陆难以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偶像剧?
国产偶像剧:禀赋不足 后天畸形
偶像剧这一类型对于国产剧来说是一种“舶来品”,这一发轫于日本的剧种——《东京爱情故事》(1991)开启的“潮流剧”,也被叫做“趋势剧”(Trendy Drama),主要指由都会、流行、时尚、男女、爱情、友情等同辈关系而非上下关系(父母子女等)串联而成的剧集,讲述雅痞阶层男女的恋爱和流行趋势。内地偶像剧的雏形则起源于青春校园——《十六岁的花季》《17岁不哭》,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偶像剧则是1998年播出的《将爱情进行到底》。
一方面,在政策层面由于规制的原因,大陆偶像剧并没有像日韩台那样正常发展,在投资与审查都被边缘化,模糊化,其它剧种同化化或者说渗透化——即偶像作为一种元素被其他类型剧所征用。另一方面,从制作来说,首先,偶像剧与造星是互相成就的,相较于日韩港台偶像剧:星探街边发掘、杂志模特出道等以外型为首的选拔法,国产剧则仍以科班出身的剧团或学院演员为主。彼时,爱豆尚未作为一种职业偶像兴起,对于世纪初的“鲜肉”而言,如陆毅(《永不瞑目》)、陈坤(《金粉世家》《像雾像雨又像风》)、任泉(《都是天使惹的祸》),高颜值反而成为青年演员戏路、题材上的障碍。
与大陆不同,港台有一脉以影视捧歌星的手段,如以偶像歌手身份参演《菜鸟大亨:yes一族》的黎明、李克勤、周慧敏、草蜢组合,再如张韶涵、王心凌担纲主演出演的偶像剧《海豚湾恋人》《公主小妹》《微笑pasta》《天国的嫁衣》等,张韶涵在《海豚湾恋人》中出演一位被唱片公司发掘实现梦想的追梦女孩易天边,虚构剧情与真实现实在此处重叠同构、成为一处绝佳的寓言演绎。
从剧作传统的角度来讲,一般说来偶像剧源自日本,尤其是剧本方面的创作,台湾偶像剧不仅学习日剧的题材写法,更有一批改编日漫的经典作品如《流星花园》(改编自神尾叶子漫画《花样男子》)《恶作剧之吻》(改编自多田薰《淘气小亲亲》),这种夸张化、漫画化的写作是中国影视剧作传统经验覆盖不到的空白,大陆的剧作以刑侦、古装、历史、谍战等主流题材为主。
当然,大陆也并非完全没有合格的偶像剧,2003年是量产经典的一年:都市白领题材的《男才女貌》《粉红女郎》、穿越“鼻祖”《 穿越时空的爱恋2003》、民国题材《金粉世家》等佳作频出,在题材类型与表现手法上均有所拓展、相对多元化。然而,很快地先天禀赋不足的国产偶像剧便遭遇“碾压”, 自韩剧《蓝色生死恋》开启唯美虐恋、及火遍东亚的《流星花园》始,“韩流”与台剧在大陆交替刮起旋风。然而国产剧却开始滑向同质化扎堆与无限翻拍:2007年电视剧《奋斗》的成功,催生了大量同质化作品——捷径的增质重复如《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2008年,湖南卫视翻拍《流星花园》的《一起来看流星雨》热度,更是让国产偶像剧在本土化失败的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决不放弃,于是看到了翻拍剧《一不小心爱上你》《相爱穿梭千年》《求婚大作战》《柒个我》……
对今天的国产偶像剧口碑戕害更大的是“后天畸形”,原本多元化的价值观朝向单一的成功学靠拢,无论是《北京女子图鉴》里对消费主义符号化的崇拜,还是宛如“金钱颂”的《欢乐颂》,或者就是剧抛的廉价叛逆,把桃色与血色刺激元素提炼、反复使用,过剩的、肿胀的荷尔蒙直戳生理刺激,并形成一种反向的“政治正确”——“普通的青春是不值得过的,真正赋予青春意义的就是疼痛”,匮乏催生了叙事的苍白塌软、角色的哗众取宠和浓烈的剧情冲突,就这样把廉价、虚假的多愁善感填塞给数百万情感饥渴症的顾客们。
看偶像剧时,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多年来,偶像剧这一类型常被诟病烂俗、肤浅、做作,然而,偶像剧同样内含着不可被低估的能量,那些怦然心动、热血高燃、甜蜜青涩的时刻,是与时代之间完成的双向选择,偶像剧中的梦幻、想象既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延展,青春的面庞也是时代的注脚——曾经忙于自保、被生存危机紧逼所磨出的粗粝神经,对文艺作品提出的要求是提炼苦情、忍耐奉献的严肃的宏大叙事,当社会物质极大发展,现在的一代人他们拥有了为自己而活的生活,因此,他们有着“分辨率更高的痛感”、有着更纯粹的梦。传统目光中看似虚假的偶像剧,对他们而言,却像人生一样真实,因为偶像剧在人生的摔打与暴击后,为它的观众编织了一个漂亮的成人童话,镶嵌了金色的边。
豆瓣上有这样一则评论:“每当我受挫,觉得生活那样无力,没有出路时,我都会看一看海豚湾恋人,它让我感觉又相信一些美好东西的存在,让我去期待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让我知道我不应该放弃,好像生命看到一丝亮光。”
现在的90后一代可以说是被台湾偶像剧“喂养”的一代,藏在记忆深处的偶像剧,不仅仅是一部影视剧,它们带来的还是关于爱与勇气的启蒙与审美的形塑,正如台湾偶像剧王牌导演陈铭章所言,曾先后拍出《MVP情人》《王子变青蛙》《放羊的星星》《命中注定我爱你》等经典台偶的他说:“一部好的偶像剧,会令观众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为看剧同時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观众不仅能从中学会如何更好的去爱一个人,更能学会如何成长⋯”
以台湾偶像剧为例,其成功之处不在于精良的制作水准,而是流畅紧凑的讲述和大量生活化的细节堆叠出的“真实”——在偶像剧这一类型中被观众指认为“少女心”的复苏,故事里“永远藏着有关人性和世界的朴素真相,而不管多飞的叙事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和心理逻辑”。
台偶的极大繁荣时期,《流星花园》《薰衣草》《海豚湾恋人》《MVP情人》《王子变青蛙》《恶作剧之吻》《恶魔在身边》《东方茱丽叶》《花样少男少女》……剧作同样有规律可循:不同于韩剧“灰姑娘”靠天真善良取胜,台剧一直在挖掘草根出身、一路披荆斩棘、心中燃烧着热爱的女主角的闪耀,在普遍叙事里也自有其曲折迂回,爱情与梦想线深度捆绑。如果说国产偶像剧总是在肿胀青春里无病呻吟着“这个世界毁了我们”,那么台剧则101次的讲述着同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有志者事竟成”。
一般来说,台剧的套路是命定相遇+物语恋爱+励志口号的组合。首先,给男主女角的相遇会赋予爱恋极大的命运感,或是《王子变青蛙》中“只有命定之人才能戴上戒指”、或是《爱情魔发师》里“命定恋人才能一起通过水迷宫”,差一点点都不是真爱的绑定感塑造了极勾人的情节。其次,物语恋爱,如《王子变青蛙》的御守、《薰衣草》的花语、《流星花园》的流星雨,以一个巧妙的道具串联起剧情,以其不可替代性强调恋爱羁绊之深。最后,一句口号给予我们的是面对平庸人生的勇气:《薰衣草》——只要用力呼吸,就会出现奇迹;《王子变青蛙》——紧要关头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再平凡的人都可能会变成耀眼的六等星。
概言之,台湾偶像剧其成功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面对平庸生活的示范。正如朴赞郁所言,“描写人生的希望和爱其实比诉说人生的失意和悲观更艰难,特别是在这个如此复杂与艰难的世界,但你不能以一种伪善的方式来叙述,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恶作剧之吻》其不可替代的经典位置,正是在于袁湘琴对爱的执着于勇气,和直树在她影响下的改变。她们正是一个个的梦想召唤人,一如《逆风》里吟唱的:
黑夜逆风细雨
梦想热情和我
痛苦却又快乐
重新梳理偶像剧,或许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与其做概念化处理“霸道总裁”“高冷学霸” “坏小子”,主题先行,不若去和挖掘真心与生活的真实脉络,毕竟在这个场域里千人千面,体验又是如此私人化,但偶像剧皮囊之下的真心才是真正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