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澎湃两会快评|脱贫攻坚要“响鼓重锤”,也要忌浮夸、讲方法

观点

2019-03-08 15:22

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警钟长鸣。不要搞“大跃进”“浮夸风”,不要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对这类问题现在就要敲打,防患未然,防微杜渐。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攻坚战一路高歌猛进时刻的提醒,可谓高瞻远瞩、振聋发聩。响鼓重锤,就是要在脱贫攻坚倒计时20个月的时间里,加大力度推进政策执行,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不松散懈怠。警钟长鸣,意味着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补短板”。 

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实现。全面小康意味着“一个都不能少”,只有全民小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点之一。不过,正如总书记强调的,脱贫攻坚既要有决心和紧迫感,但也要遵循其本身的规律,应看到脱贫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脱贫进入攻坚阶段后,重度贫困地区这一“硬骨头”还需重点来“啃”,比如针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说产业是贫困地区的“造血厂”,那么交通等基建则是血液得以流通的动静脉。深度贫困地区往往是交通极不发达的偏远地区,这些产业触及不到的地方,继续完善基建为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智慧。想要真正脱贫,必须保证脱贫之后不“返贫”。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依靠米面粮油的捐赠和慰问金,而必须提升贫困地区的居民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能力。在贫困地区,人们多从事种养殖等基础劳动,但这些处于产业链底端且缺乏社会分工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仅是维持一家人基本生计。对于这部分群体,当地政府应在促进城镇带动乡村发展上下功夫,为人们提供分工细化的就业机会,优化其收入来源的结构,提升劳动价值和产业附加值,促进民众增收。

此外,扶贫的精准性还需进一步下沉,要针对不同群体开不同的“药方”。对于因病残致贫等情况的家庭和人员,要给予更多政策上的帮扶和社会救助;对于有劳动能力而因懒致贫等群体,则要“扶贫先扶志”,形成“主动脱贫光荣,懒惰懈怠可耻”的氛围。只有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落后观念,才能为实现真正扶贫提供价值观上的坚实支撑。 

更需牢记的是,扶贫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扶贫各项指标不过是这一任务的副产品。只有认识到了这一层,才能在脱贫过程中,自觉杜绝“只算收入不算支出,只讲政绩不讲人民”的“浮夸风”和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脱贫攻坚仍有一段路要走,谨记总书记“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的嘱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