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丨左手工作右手家庭,“密集母职”绑架了职场女性?
严重睡眠不足、体力透支、疲于奔命,这样夹缝求生的轮轴转场景,对职场妈妈们来说再熟悉不过。
一个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女性的选择越多元。然而,对于当代女性,工作or家庭该如何选择,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仍未得到两全的答案。
工作or家庭,不是选择题?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年初发布的2018年新生儿数据显示,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相比2017年,新生儿人数减少约200万人,下降幅度约10%,其背后原因种种,而女性生育意愿低是根本。
如果说育儿成本过高、幼托市场良莠不齐、产假太短,这些导致职场女性对生育望而却步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密集母职”对职场妈妈的绑架则像一双无形之手。
法国女作家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写道:“在任何情况下,分娩和哺乳都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种自然功能,它们和任何设计无关。这就是女人据此找不出任何高度,肯定她的生存理由的原因,她被动服从生物学命运。男人高于动物之处不在于给与生命,而在于用生命来冒险。”
女性为家庭和孩子的付出长期被视作天经地义,工作or家庭这道选择题,似乎是只针对女性的“送命题”,和男性完全无关,有人戏言:“男人忙着拯救世界,女人忙着兼顾工作和家庭。”
相较于男性,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女性在体力上的相对弱势,但是一句“女子本弱,为母则强”却硬生生地将生育后的女性推到左手养家右手带娃最前线,冲锋陷阵在所不辞,这从眼下热门综艺的名字《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儿》中也能可见一斑。
致力于做女性研究并著有《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一书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称,“密集母职”给职场女性带来无形却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我国女性的就业率比其他国家高,对于职场妈妈而言,就要面临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为什么不能兼顾家庭事业?
为什么如今的女性越来越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了呢?沈奕斐认为,主要两个原因:
1. 比起我们的父母辈,如今的工作节奏快,职场妈妈的上下班时间和孩子作息时间不匹配。比如幼儿园放学3:30,但是大多数上班族最早也要5:30才能下班,而现实情况是很多职场女性都要加班到深夜。
2.“密集母职”给女性太多压力。“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要求女性必须毫无保留地全方位地对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认为在孩子身上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越多越好。
如今所谓的科学育儿观念传播着焦虑,比如强调0-3岁是孩子一生中身体成长和大脑发育的最黄金时期,这三年如何养育孩子会影响其一生。这就导致了很多妈妈认为花再多时间陪伴孩子也不为过,陪伴的时间越多越好,时间少了就自责内疚焦虑甚至抑郁。
而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学了,谁知现在的学校要求家长陪读,不仅要督促孩子做作业还要检查作业甚至批改作业,于是‘吼妈’频频上线。
“其实孩子真的需要我们过多的陪伴吗?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难道不也应该从小就培养吗?”沈奕斐说。
母乳喂养被过分强调?
“产后的一年里,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只是一头奶牛,乳头被反复皲裂、出血、结痂”
“我见过这座城市凌晨一点、两点、三点、四点的样子,黑夜里只有吸奶器此起彼伏的马达声作伴”
“半条命生娃,半条命奶娃”——对于母乳喂养的艰辛,不少产妇感叹比分娩还痛苦。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坚持母乳喂养到2岁及以上。
知名两性关系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迪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密集母职”还体现在过分强调母乳喂养的必要性。
“母乳喂养对宝宝有益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否认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母乳喂养的必要性。现在很多80后妈妈们被各路专家洗脑,不顾现实条件,非得逼着自己一定要喂到至少1岁,还有强迫自己喂到两三岁的,否则就是不够爱孩子。母乳喂养什么时候就被上纲上线到如此的道德高地?成了衡量是不是一个尽责的好妈妈的标尺?
“放心!你的孩子就算不喝母乳,也不会耽误他成为比尔·盖茨;就是喝母乳到10岁,也不会因此成为乔布斯。有时间有精力,坚持母乳喂养固然是好的,但是对于那些日以继夜工作家庭两头顾的职场妈妈们,过分苛求母乳喂养会给她们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很多产后抑郁症就是这么来的。我建议职场妈妈放宽心,对于母乳喂养,丰俭朴意,量力而行。”吴迪表示。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施建农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示;“人出生的最初3年里,大脑发育最为迅速。这3年接受到的养育会影响他们终生的大脑功能,也是人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外多位科学家的研究证据显示,那些早年大脑获得较好发展的人,在以后的学习、就业以及社会交往、健康等方面也多数表现较好。反之亦然,如果这个时期的婴儿缺乏专业培育和照顾,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行为问题的概率就会高很多。”
这不禁令人感叹,女性成为母亲后真的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在孩子三岁前,母亲是不是能做到优质喂养、充分陪伴、高效早教,竟还关乎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以及犯罪率的高低。
可是,样样事情亲力亲为全天候带娃,对于职场妈妈们而言,显然是做不到的,于是她们开始焦虑、开始自责。
职场妈妈or全职妈妈
事实上,职场妈妈本来就是“愧疚感”的高发人群,英文中有个词叫作“Working Mom Guilt (职场妈妈愧疚)”,尤其是家里有0-3岁孩子的职场妈妈恨不得立马辞职回家24小时陪娃——但是熟不知,在中国做全职妈妈是全世界最高危的职业。
吴迪告诉记者:“我从事心理咨询已经15年,来找我做咨询的女性中,做全职妈妈后被离婚的案例不少。如今的离婚率每年呈递增趋势,婚姻在今天这个时代是不可靠的,女性想通过婚姻来找一个‘长期饭票’是不可能的。有句玩笑话是这样说的:‘本来想嫁给你就能避风雨,万万没想到最大的风雨就是你’。在当下,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并没有被认可,而目前国内的法律,对全职妈妈也没有实质性保护。没有工作的女性,在离婚时连孩子的抚养权都没资格争取。奉劝女性时刻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
送娃进幼托还是老人带?
丈夫在外打拼事业、育儿嫂市场良莠不济、全职妈妈这条路又走不通,那么,将娃送进靠谱的幼托行不行呢?
可是现实是:中国的托育服务短缺非常严重,0-3岁婴幼儿在中国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从全国范围来看,0-3岁的婴幼儿幼托服务,始终是政府公共保障服务未能覆盖的盲点。
目前,这块需求潜力巨大的市场空白,只能由私立园暂行补位。然而,囿于缺乏统一明确的收费标准和办园政策指导,婴幼儿幼托市场不仅鱼龙混杂、师资良莠不齐,而且长期处于学位供给不足的状态。
致力于女性研究的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建议,职场妈妈不应被“密集母职”绑架给自己造成过重心理负担,可以尝试两代合作育儿减轻育儿焦虑,“如今的新手爸妈不应把祖父母带娃看得太负面太排斥,在没有经济能力长期请育儿嫂(有时候有钱也未必能找到靠谱的)或者找不到放心的幼托机构的情况下,双职工家庭不妨尝试两代合作育儿模式。
“市面上很多科学育儿的理念是从西方传来的,其实有些并不适合国内的家庭情况。西方式倡导个体主义,而中国是家庭主义。西方的心理学体系是反对老人进入子女生活的,更不可能让老人带娃。但是中国的传统就是以家为核心的,国内的养老模式也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我们要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隔代带娃并非意味着孩子就全权交给祖父母,自己做甩手掌柜,而是要两代人一起协作,分工明确。比如,老人主要负责喂养部分,年轻父母负责教养部分。”
沈奕斐副教授提醒,两代合作带娃,需要注意的是,各司其职,不要过多干涉对方,不越界就能避免矛盾。不能又要老人帮忙带娃又要以你所谓的最新科学育儿观来要求,这是强人所难。
“老人的观念也未必都是错的。比如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我婆婆要给宝宝裹蜡烛包,当时我极力反,觉得这是落后老土的方法,紧紧裹住孩子会束缚其生长。但是我生二胎的时候,在美国最好的一家产科医院生产,宝宝一出生就被当地医护人员包裹得严严实实。我当时就好奇怎么被国内鄙视的蜡烛包怎么在这么先进的产科医院运用起来了,于是医护人员解释道:这样包裹新生儿是为了模拟胎儿在子宫里的环境,能让新生儿有安全感,有助于宝宝安睡和产妇休息。”
“我想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在孩子需要我的时候义无反顾陪伴在他身边;我也想做一个合格的职场人,不会因为我的缺位给任何人造成困扰。于是,我一边战战兢兢请假,一边兢兢业业处理手头的工作,但是结果往往就是,我既不能做一个好妈妈,也没法做一个好员工。”——兼顾工作和家庭,职场妈妈需要的不是鸡汤,而是真正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