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水下核威慑力量,美国初代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级
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装备了美国海军第一代中程UGM-27A弹道导弹(“北极星”A1导弹),它的服役标志着潜射弹道导弹第一次构成了真正的全球性威慑力量。
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是在鲣鱼级的基础上进行的应急改进之作,所以,建成后的华盛顿级的外部形状,特别是其艏部和艉部形状完全与鲣鱼级相同。
但是由于艇上布置了一个长度为40米左右的导弹舱,因此其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一个庞大的上层建筑,它是一个导流罩,从指挥台围壳的前面一直向艇艉方向延伸,覆盖着导弹舱的16个导弹发射筒,构成发射筒外盖的一部分。
华盛顿级的指挥台围壳相对较大,设有围壳舵,后部内装有3根潜望镜、雷达升降装置、电子对抗设备升降装置、鞭状天线、无线电六分仪升降装置及通气管升降装置的进气管等。
在指挥台围壳侧面的中部垂直方向上各装设了一根接在该级潜艇外板上的管子,挡在水下状态发射导弹时,位于指挥台围壳两侧的管子向外喷射海水,防止潜艇在导弹发射时产生过大的横摇。
华盛顿级艇体内部分为7个舱室,从首至尾依次是艏鱼雷舱、指挥舱、导弹舱、第一辅机舱、反应堆舱、第二辅机舱和主机舱。由于导弹舱与第一辅机舱之间没有设置耐压横隔壁,因此,该级核潜艇上只有6个耐压舱室。
艏鱼雷舱艇体采用双壳体结构,舱内部布置情况与鲣鱼级完全相同,设有6具533毫米水压式鱼雷发射管,被分成两列布置。鱼雷舱上层是艇员居住区,上部耐压艇体上开由鱼雷装载口,同时兼作逃生舱口,周围的舷间用作艏主压载水舱、纵倾调节水舱和鱼雷发射管环形隙水舱。
指挥舱分为4层。上层为潜艇的指挥和操纵中心,在这里布置有操纵部门、航海部门、水下攻击指挥部门和通信部门等。中甲板布置有军官寝室、军官会议室、厨房和士兵餐室等。下甲板上布置的是士兵居住区以及通风机室等。最下层是各种液舱和蓄电池舱等。
导弹舱是华盛顿级最大的舱室,在导弹舱内16个弹道导弹发射筒分为两排垂直布置,每排8个。导弹舱内的2层甲板把该舱空间分为3层。由于艇员人数比鲣鱼级上的83名多49名,因此,设计人员便在导弹舱的上层布置了一部分艇员居住区。中层两舷位置上布置着导弹射击指挥仪。此外,导弹舱内还设有导弹发射之后的补重水舱等。
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艏鱼雷舱设有6具533毫米水压式鱼雷发射管,有12枚备用鱼雷,因此总共可装载18枚鱼雷,鱼雷射击指挥系统采用的是MK112型鱼雷射击指挥仪。导弹舱内设16个弹道导弹发射筒,装备的弹道导弹是UGM-27A弹道导弹(北极星A1),射程为2200公里。
它的反应堆采用了一座与鲣鱼级和长尾鲨鱼级一样的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制造的S5W型压水反应堆,主机是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齿轮减速汽轮机,功率为15000轴马力。5叶螺旋桨的直径为4.9米,水面最高航速15节,水下最高航速为24节。
水上排水量5400吨(轻载)/5900吨(正常),水下排水量6880吨;艇长116.3米,艇宽10.1米吃水8.8米;潜深213米;自持力60天;编制132人。
1959年12月30日,乔治·华盛顿级首艇“乔治·华盛顿”号服役,共建造了5艘该级艇,都编入到第14潜艇中队,以苏格兰的霍利湾为基地执行在北大西洋方面的非战时巡逻任务。20世纪80年代开始,乔治·华盛顿级各艇陆续退役,其中“乔治·华盛顿”号于1981年11月20日还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之后不久1985年4月30日退出现役。
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的建成服役使美国海军从无到有,真正拥有了海基战略武器系统。从世界角度来看,美国乔治·华盛顿级的出现标志着潜射弹道导弹第一次构成了真正的全球性威慑力量,也标志着潜艇在世界军事斗争舞台上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华盛顿级的总体布局模式成为后来世界各国研制的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总体布置模式的先驱,在美国、法国、苏联以及英国相继建成的多种型号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中,除了苏联台风级之外,全都采用了华盛顿级这种导弹舱布置在指挥台围壳后面的布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