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毒”乳腺癌有了精准治疗策略!中国论文登国际顶尖期刊
“三八女神节”医学科学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最“毒”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有了精准治疗策略,未来这一类型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将可大幅提升。
今天凌晨,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四支专家团队历时5年联合攻关的重要研究成果,刊于肿瘤学顶尖期刊《Cancer Cell》(《肿瘤细胞》,影响因子22分)。研究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并提出“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项目主要研究者、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透露,未来有了精准治疗策略,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五年复发率或可降低40%至50%。
三阴性乳腺癌为何最“毒”?邵志敏介绍,“三阴性”的名字来源是乳腺癌亚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三个主要治疗靶点均为阴性。正因此,这类乳腺癌只能依靠化疗,且治疗效果不佳。由于“盲目”化疗容易产生耐药而无效,三年后复发率达40%至50%,一旦发生远处转移几乎不可治愈。
专家打个比方,乳腺癌就像一个“大家族”,可细分为腔面A、腔面B、HER-2阳性和三阴性四大亚型。目前,三阴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20%,略高于欧美国家,相比其他分型乳腺癌,三阴性患者更年轻。缺乏特定的治疗靶点,是导致三阴性乳腺癌长期以来没有很好治疗手段的主要原因。也正因此,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世界性难题”。
465例患者中绘制最大分型图谱
中国人群三阴性乳腺癌基因组图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此前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针对三阴性乳腺癌,曾开展一项研究,即将不同预后三阴性乳腺癌区分,提供个性化诊治策略。预后差的三阴性乳腺癌,可采用靶向治疗联合化疗,以改善疗效。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思考,可否通过高通量基因芯片和测序技术,对基因和蛋白“加强理解”,绘制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或发现更多患者特异靶点。
本着这一目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上海科学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黄薇研究员团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石乐明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王鹏教授团队“四支精兵强将”汇合,对465例三阴性乳腺癌标本展开研究,绘制出全球最大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
针对庞大基因数据分析,研究团队证实:三阴性乳腺癌并非传统认知中的单一类型,三阴性“家族”中存在不同亚型,亚型之间可能存在生存差异、对不同治疗方案敏感性不同。
数据分析厘清四大亚型分类而治
历经最艰难的数据分析后,三阴性乳腺癌亚型逐渐明晰。团队根据亚型表面蛋白的不同特征,命名了三阴性“家族”中的4个亚型:免疫调节型、腔面雄激素受体型、基底样免疫抑制型、间质型。这也是全球领域首次“基于多维大数据系统提出的三阴性乳腺癌分类标准”,为寻找靶点指明新的方向。
邵志敏进一步阐述:以免疫调节型为例,相较其他亚型,这类癌细胞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可能对免疫治疗敏感;而腔面雄激素受体型,癌细胞则有明显的HER-2基因突变,可能适用针对性靶向治疗。目前,肿瘤医院已开展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研究——FUTURE研究,试图在患者中根据各自不同靶点精准分成7个不同“靶向臂”。这意味着,“世界性难题”有望破解,三阴性乳腺癌未来方向是“分类而治”。
特异基因将为临床转化指明方向
不同亚型独特的基因突变,也是临床转化研究的“航标”,破除之前方向模糊困境,有助于有的放矢加以治疗。此次刊发在《肿瘤细胞》上的“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同时首次公布了一批中国人三阴性乳腺癌的特有基因突变(如PIK3CA基因突变等),这些特异基因突变在我国患者中发生比例显著高于美国数据。下一步,研究团队还将结合临床试验,以期更早实现临床转化,更快开发靶点药物,造福患者。
另悉,肿瘤医院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随访2008年~2018年初治的2000余位患者生存率数据。数据显示,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93.59%,处于全国领先、齐肩国际水平,部分分期、亚型患者疗效甚至超过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