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医改 政协委员:新举措“接地气”“有预见”
谈中国医改 政协委员:新举措“接地气”“有预见”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朱晓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医改的内容,受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委员们热议。委员们认为,报告指明中国医改方向,“接地气”“有预见”。
资料图: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医生正在为病人取药。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五项重点改革措施和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长远目标。到今年,医改之路走过十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从全民医保、取消药品加成、医生多点执业,到推进分级诊疗,医疗改革进入快车道,“看病难、看病贵”正逐渐得到改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多处提到未来医改的细项举措。
报告提到,“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吴浩认为,类似这样的“细节”条目在报告中较多,操作性更强由此可见。
“做好常见慢性病防治,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主任秦叔逵特别注意到报告中的这句话。他认为,哪些用药能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民众非常关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点出具体病种,细微之处不吝笔墨,足见对民众关切之用心。
资料图:民众在医院排队取药。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报告指,“我国受癌症困扰的家庭以千万计,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
作为一名临床肿瘤专家,秦叔逵每天面对多种癌症病人。在他看来,“上工治未病”,超前的预防和筛查导向,是抗癌工作中最重要的“前置”环节;筛查则有助于早诊早治,有效性、治愈率都能显著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对“加强重大疾病防治”这一句感受较深,认为“与过去相比,这次疾病预防内容‘着墨’明显增多,体现出未来医改的思路和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侯建明认为,报告中点到的“数字”背后有深意。例如,报告提到“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进一步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他说,“看上去只提高了10%,但实际上数额巨大。这体现出中国推进医改的决心和魄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