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我们的快乐就是雷锋精神

独家观点

2019-03-07 11:23

闺女”姚金丽扶着老奶奶回家

3月3日,春寒料峭。在乌鲁木齐县医院门口,一位老奶奶搀着即将临盆的儿媳,蹒跚地走向医院大厅。虽然不认识,但是帮扶站出身的李峰紧跑几步撵上去帮忙搀扶孕妇,“这路太滑了,您可得要当心啊!”说着将她俩安全送到了妇产科。“闺女,留个电话吧,等孩子生了来家里喝杯喜酒。”李峰会心一笑:“大妈,可别客气,帮助你们我也很快乐。”“真是个活雷锋啊!”老奶奶由衷赞道。

李峰来自于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基地管理中心帮扶站。程明、刘海燕和她带领该站专为油田离退休老职工、家属帮困解难,解决油田一线员工家庭的后顾之忧。站长程明时常风趣地说:“我们帮扶员的‘职业病’就是做雷锋,见不得别人有困难,要不就会抑制不住地伸出援手。”

帮扶站成立已有13年,共9名成员,每年帮扶4000余人次,收到多封感谢信和锦旗,曾获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中国石化“创先争优群众满意窗口”、“自治区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帮扶员的三样宝

让夕阳更美好

魏师傅是一位卧床三十多年的重症风湿患者,手脚已经变形。由于长期性的治疗失败,对他的精神打击较大,曾一度放弃治疗,时常产生厌世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帮扶站按照分类定级标准,制定了系列帮扶计划,首先对他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近几年,帮扶员何英每天都要去魏师傅家里回访,陪老人回忆年轻时候的豪情,展望将来的美好,开解他的心结。她不只是帮扶员,更像是一个心理学家。只有相处久了,老人为她的真心所感动,终于答应再去医院治疗,治疗效果明显,现在他可以坐着轮椅出去散心了。他老伴高兴的说:“他十几年没出过门了,现在可以起床,还能坐着轮椅散步了。这都是帮扶站的恩情啊,你们就是老魏的救命恩人。”

姚金丽,老同志们亲切的叫她“闺女”,说她比亲闺女还贴心,有事总喜欢找她。他做帮扶工作6年,帮扶记录就作了7本,办卡、取钱、送药、跑腿等各类帮扶业务种类繁多,事无巨细,为近百名老同志帮困解难。

每天帮助老弱病残是帮扶站的日常工作,也使帮扶员成为了职业雷锋,她们挎包里总能看见三样宝贝,帮扶记事本、急救药瓶和多功能指甲刀。记事本用来记录老同志的需求,急救药瓶一般是速效救心丸等,多功能指甲刀是用来帮老人剪指甲、掏耳朵。这三件宝随时随地都能派上用场,深受老年人喜爱。

帮扶站的姐妹们

打造永远的雷锋

每一年的春节前,就是帮扶站最忙碌的时刻,帮扶员们挨家挨户的送亲情联系卡,卡上面有多个急救联系方式,叮嘱老同志们有困难随叫随到,24小时热情服务。这是近年推出的一项帮扶通联举措,实效明显。

帮扶站成立初始,基地管理中心就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长效机制的雷锋团队,该站确立了“以人为本,切实为一线职工家庭排忧解难”的帮扶宗旨,持续打造爱心和体贴的帮扶品牌。

组织帮扶员深入南疆生产一线调研,与各单位签订《“并蒂莲”帮扶协议》,走进帮扶对象家中面对面了解困难。同时,建立“首问负责制”,把每一项帮扶任务落实到“第一个接到帮扶需求电话、第一个接待帮扶对象”的帮扶员身上,使帮扶计划立竿见影。

帮扶员何英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有一次帮一位老同志拉木箱时竟然导致了锁骨骨折。这一支平均年龄47.5岁的团队,正面临着健康指数日益下降的问题,帮扶站党支部提出了“身体可以生病,但是精神必须昂扬”的号召,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激发帮扶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以党员责任区为抓手,带动一片;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感染一方。

帮扶过程中精准施救,实行“一名帮扶对象一份帮扶档案”的管理模式,在日常的“四访四问”中实施分类定级,让帮扶更具针对性。同时把握关键节点,让帮扶更暖人心;坚持常态服务,让帮扶更有人情味。面对帮扶员人数有限的困难,他们拓展外部资源,与与社区、医院等地方机构密切合作,形成帮扶合力。针对空巢老人和分居夫妻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他们借力专业机构,及时把心理疏导列为帮扶内容,提升帮扶质量。(张俊 程明 马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