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是英国1948年“三环外交”战略变化的必然体现
上文“‘三环外交’是英国战略发展基础,两次脱欧皆因它”,我们从“二战”后的英国,为阻止自身“国际秩序主导权旁落速度”,特别是应对苏联这个“思想死敌、利益死敌”,为了更多地保留自身国际地位用以获得本国利益,丘吉尔便制定并获得了英国精英基层认可的“三环外交”战略。直到今天,它都对英国的外交、结盟等政策产生绝对影响。“脱欧”也不例外。
“三环外交”从1948年提出后,具体的三环是有变化的,表面上是细微变化,但却体现了英国精英阶层长期谋略。即如何在“日已落”的情况下,最大化的维持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
A.“三环”与“四五环”的关系
“三环外交”由之前的英帝国变成英联邦为第一环,再变成英美“特殊关系”为第一环,最终变为今天的“美规英随”作为第一环。其映衬的就是:英国希望用集体力量抵挡“英国作为世界秩序主导者幻灭地趋势”,再到“幻灭”已经无法避免下如何维持最优利益,直至跟着谁才有最大利益的国情变化。
今天的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已经变成150年前的英美关系的倒影,从“英规美随”变成了“美规英随”。由此,各个非“三环”以内的国家就应该思考如何摆正和英国的关系。
例如对于“三环”外的“四五环”国家,就基本上经济利益优先,赚钱为上。但是在政治、安全上就按照“一环”的“美规英随”运转,时不时地派军舰去某个海域,时不时地跟着美国去干涉他国内政。
B.“三环”与“一二环”的关系
即使如此,“欧盟”作为国家集合,也就是邦联体,英国始终与欧共体/欧盟之间存在着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欧盟”中的部分国家属于英国“二环”(即英联邦等受英国影响较大的英语系国家)战略的国家,英国希望借助影响力,影响欧共体/欧盟和英国一起为英国造势。
所以,在“欧盟”内部就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美国帮”势力,特别是“新老欧洲”(2003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讽刺法德为老欧洲,波兰、波罗的海诸国为新欧洲)出现后,“欧盟”内部越来越经济统一、政治分裂。
这也是1961年、1967年,戴高乐将军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原因。戴高乐将军怕英国是美国控制“欧洲”的代言人。而且,他认为英国加入“欧共体”只会带来不和谐、吵闹与不稳定,对“一体化”带来伤害。
因此,对于英国精英来说,当在法德协力情况下,英国越来越无法达成自己的目的的情况下,退出“欧盟”保护“一二环”的战略利益就成为必然选择。
C.1975年历史没有重演
英国对于欧洲大陆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怀疑,深怕被“大陆”吞噬,从而丧失自己的利益。对欧共体从抗拒到进入,直到三心二意下的1975年的第一次“脱欧(共体)”公投,都是因为这种思想属于“英国的国民性”。从上到下都习惯了“威胁”欧洲大陆,而且45年来,每次都能成功。
如果,“欧盟”能够像1975年脱离欧共体时给予“照顾”(例如欧共体为了照顾英国和英联邦的特殊利益专门签署协议保留了相关条款;还有诸如移民、难民等问题也对英国的要求开了绿灯),给予英国“与众不同”的地位的话。2013年第二次“脱欧(盟)”思想提出后,可能就不会有2016年的公投举行。
1974年,英国提出“退出欧共体”后,法国和西德经过讨价还价,终于满足了英国的大部分要求。由此,1975年的公投结果是67%的选民支持留在“欧共体”内。
但问题是,你总不能总是“特殊国家”。况且,45年的“威逼”已经让“欧洲大陆”很厌烦了。英国人的“骄傲”别人不能总惯着你。
(2)英国从习惯性“威胁”退欧用以拿到好处,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演变成“闹剧”,在这背后是选举制度也无法改变人性的贪婪、大部分人的短视与注定被操控
那么,英国人为何如此对待“欧盟”呢?其实这与英国的“疑欧思潮”有很深关系。
A.“疑欧思潮”与“全球化思潮”的碰撞
英国长期隔绝于欧洲大陆,因此,缺乏对欧洲的归属感、认同感。英国有“光荣孤立”“大陆制衡”“日不落帝国”三方面的历史因素。用一句话就是:怀着骄傲地心,假装对欧洲大陆不关心自己发展,但只要欧洲出现“领头大哥”就立刻跑去“灭之”制衡。
英国既怀疑欧洲大陆能否统一,又害怕如果统一自己只能被“吞噬”(特别是主权和利益损失以及历史问题)。因此,对欧共体/欧盟的态度是:警惕、怀疑与惧怕。这就是“疑欧思潮”,英国从上到下这种思想都非常强大。
然而,时过境迁。“疑欧思潮”存在,但“全球化思潮”也同样存在。2016年,第二次“脱欧公投”前,无论民意调查还是国外预测许多都认为不会成功。但结果却成功了。这主要是“疑欧派”发动了最大的力量,“留欧派”则觉得有“必胜”地把握大意了。
“公投”结果出来后,法德两国一如既往地强硬,一些之前预测的“损失”慢慢体系。特别显示在就业问题上。
“脱欧”会给英国带来哪些损失(其实从英国角度上说也是欧盟给英国的好处)呢?
第一:作为英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脱欧后没有0关税好处,势必大幅地抬高关税成本、时间成本、新的贸易壁垒等;
第二:作为英国第一大外商投资地,脱欧后将有大批欧洲大陆企业离开英国,如果就造成外国人大批离开、国内就业市场严重、资本外流、固定资产价格因为大批企业离开而降价。更为严重的是,许多非欧盟国家之所以把企业总部、工厂放在英国,主要是因为英国可以非常顺利地进入欧洲大陆,如果没有“欧盟”成员国的身份,那么,将英国视作本国市场进入欧盟市场桥梁的一些国家的大企业,也只能选择离开英国,直接进入欧洲大陆。
第三:伦敦金融城的世界地位将不保。因为,伦敦金融的25%都面对欧盟市场。“日不落帝国”仅剩下的余晖恐怕也将保不住。仅此一项,高端金融人才就将有至少10万人失业。
在利益上,因为加入“欧盟”必然会造成部分人利益损失,同时,也会有人因为加入欧盟而得到好处。为此,2018年12月3日,百万人签名呼吁进行“二次公投”的请愿书递交到了特蕾莎·梅的手中。
但特蕾莎·梅坚决反对“二次公投”,认为“退欧”是选民的抉择,进行“二次公投”是对选举制度的不尊重。
虽然特蕾莎·梅态度很强硬,但是世间的一切问题只要一碰到政治问题,那么其复杂程度就更高了。很显然,现在“脱欧”的主导权已经不再英国政府手中而是在议会手中。
2019年1月15日,英国议会下院以432票反对、202票支持的投票结果否决了“脱欧”协议。29日,英国议会再次对7项涉“脱欧”协议的修正案进行表决,2项通过,5项失败。
之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将在3月12日之前,进行有意义的投票表决。3月3日,英国又准备推迟最后“脱欧”期限,将3月29日推迟到6月份。
可以说,“脱欧”公投已经演变成一场“闹剧”。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B.就算你是历史最悠久且制度最成熟的国家,选民仍然是不理性的,政治家也并非“理性体”,一切仍然脱离不了人性,一切都是利益使然
英国虽然是世界上“选举制度时间最长的国家”但“脱欧公投代表即使如此的国家,其政治家和选民仍然不成熟,仍然是以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最佳或最优利益行事”。
“选民”是不会理智的。这是我的不变的观点。
因为,大部分选民和社会精英,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对某一件事的判断必然是不同的,再加上所受信息多寡地影响,大部分选民的思想更狭窄、被控制地可能就更大,那么,就会成为政客手中的棋子儿。希特勒的崛起、特朗普的出现就是典型案例。
因为,过往的历史,在英国国内的大部分人都养成了“高于欧洲大陆”的心理,认为“大陆”有求于英国,从上文所说的1973年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的领导人就以“退出”作为威胁,希望法德对英国的利益“高看一眼”。
因为,选民也受自身利益的切身对比的影响,从而不去考虑利益要求难以达成的原因。正如“白人至上主义”将自己失业、工资低归咎于“移民”而从不去考虑自身的问题。其实,这种毛病,在1890年代就有了,著名的“排华法案”就是典型案例。自己没有别人努力,却怪别人。
因为,选民更会受政治斗争指导下的传媒影响。对于是否“脱欧”,工党和保守党作为两党轮流执政的主体,全都将去留“欧盟”作为讨好选民的手段。在轮流执政、加入“欧盟”(包括前身欧工体)的45年里,都没有向民众讲明加入/退出有什么好处和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