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语文阅读理解“标准答案”:独特见解和评分公平如何权衡
经媒体报道后,此事迅速引起热议。有网友认为,“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文化是多元的,只要符合逻辑和常识,就应该是对的答案。也有人提出疑问,“没有标准答案,那怎么判分?”
对此,安徽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何更生3月5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就阅读理解类题目而言,比如文学作品赏析,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允许学生多元解读,但不代表可以“胡乱解读”,因此理应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参考答案”。
华中科大中文系副教授李军均也认为,当前“阅读理解”这一考察方式相对合理,“就方式而言没有改变的必要”,但具体的命题设计和标准答案的确定,却需要有宏阔的视野和汇通的思维。
委员建言:“标准答案”选不出多样化人才
未来网报道称,谷振春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语文阅读题过于强调标准答案的评判方式在不少学生、家长中争议较大。在他看来,有关部门应在教育改革中对这些争议引起重视,更加科学的设计阅读题答案。
“多答案、多标准、更加科学的答案设计才能倡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谷振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来看,一些学生应试学习思维还没有完全摆脱,如果考试中经常出现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会让学生在学习备考时依靠死记硬背的惯性思维。
对于“选拔性考试应该需要一个标准答案”的声音,谷振春认为,既然是选拔考试,就应该用多样性标准选拔各类人才。“作家周国平之前写过一篇叫‘对标准答案说不’的文章,也是反映这个问题。”
澎湃新闻注意到,周国平在2017年4月出版的《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中,收录了55份各级语文试卷中有关其本人作品的现代文阅读题,其中附有参考答案及自己对这些答案的再分析。
对于这些试题,周国平在书中常常感慨,“自己决不会想这个问题”“给不出答案”。周国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测试对文本的理解,我主张用两种方式,一是写评论或读后感,二是设计出能够激发独立思考的试题,这样的试题就不可能有标准答案。”
阅卷专家:多元解读不等于“胡乱解读”,参考答案有其必要
对于谷振春委员“多答案、多标准、更加科学的答案设计”的建议,安徽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何更生表示认同。同时,何更生认为,平时测验可以允许多种解读,但选拔性考试应该设置统一的标准,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公平公正。
“评判标准要依据试题类型而定,基础知识类的试题,如作者名字、作品题材、年代等问题,必须要设置标准答案。而阅读理解类题目,如文学作品赏析,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学生可以多元解读,但不代表可以胡乱解读,所以还是要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参考答案。”何更生说。
那么答案如何设置才是最科学的?何更生认为,选拔性考试中,语文阅读设置答案要依据三项标准:其一,遵循文本解读自身的规律,前提是不能违背基本的文学规范;其二,要依据课程考核标准、考试大纲;其三,要依据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
作为连续多年参与安徽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的教师,何更生对阅卷标准有更深刻的理解。“中考、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必须要有统一的评分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评分更公平。即使语文阅读理解也要有一个参考答案,能给批卷老师一个参考,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答才是最合理的。”
在“标准答案”争议较大的当下,更需要“科学合理评判试卷”。对此,何更生建议,首先,选拔的批卷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要了解高考测量学知识;其次,阅卷组要组织批卷老师进行培训,让老师了解评分细则;同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提供高质量目标导向性教学,既要鼓励学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要依据中考、高考的标准培养学生,将这一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再依据这一目标开展针对性教学。
中文系副教授:大学生思维有阅读理解套路答题的痕迹
华中科大中文系副教授李军均也认为,当前“阅读理解”这一考察方式相对最为合理,“就方式而言没有改变的必要”,但具体的命题设计和标准答案的确定,却需要有宏阔的视野和汇通的思维。
“命题者应尽可能地摒弃因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所形成的文化立场,避免因这种可能单一化的立场所带来的命题设计和标准答案的偏颇。譬如城乡视野,近年来的高考语文命题,城市文化越来越鲜明,显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考生是不公平的。”李军均称。
作为高校“语文教师”,李军均能够感受到“经历大小考试的大学生们会留下阅读理解套路答题的痕迹”。
“这既属于应试教育的印记,也是大学生们不能正确认知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面对问题时缺少主观能动性,惰性化地运用中学生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这并不是中学语文教学单一因素形成的,而是成长教育过程中多方位因素决定的。”李军均对澎湃新闻说,他经常提醒学生想想自己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最直接的常识认知,提醒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认知文学。
在他看来,语文阅读理解题目是检验学生知识积累、运用和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如果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去进行文学的阅读理解,就不存在文学解读自由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了。”李军均称,但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尤其是中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大多数仅仅靠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传授。
被“选中”的考题作者:文章离开作者,它就是读者的
事实上,语文阅读理解标准答案之争近年来持续不断。2017年6月,因为被高考语文卷阅读理解中一道“评析‘诡异的光’”的题目“逼疯”,不少浙江考生到原文作者巩高峰的微博下吐槽,并求解答案。巩高峰则回应称:“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此事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巩高峰微博粉丝一夜之间涨了十多万。
“高考阅读打败了原作者”的案例2019年1月再次上演。《潇湘晨报》报道称,苏州高二语文统考阅读理解摘录了作家王亚的一篇文章。有意思的是,这位原作者参与答题后,20分的题只拿到了6分。消息一出,同样引来热议。
“没想到引发这么大的关注,我一开始当作一个玩笑,觉得很好玩,但现在觉得不好玩了。”王亚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此事引发了社会对于语文教学乃至应试教育的集体思考,触及了大家对于“阅读理解标准答案”的复杂情绪。
王亚解释,有苏州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到其微博“诉苦”并请她做题,同时也有校长提出,希望王亚“把答案做一下”,和该校老师、学生的答案做个对比,据此办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探讨一下标准答案、学生答题答案与作家答案三方的异同。最后,20分的考题,王亚拿了6分。
“实际上这个(分数)是由学生批的,大家都觉得好玩,如果我给自己批改,至少可以得15~16分。”王亚认为,标准答案更像是一个参考,不要求老师阅卷完全套用。“真正的语文老师不会刻板地按照标准答案批卷,而会酌情给分。”
王亚自称曾在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多年,面对“标准答案”不合理的情况,她也会结合学生的答案和自己的理解去判分。
“阅读理解每次上热搜,话题和形式都很类似。而且评论里出现最多的,是作者都拿不了高分,你拿来考我们?出题老师和文章作者谁最有资格来给阅读理解评分?”与王亚经历类似的巩高峰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文章是作者的没错,但是当文章离开作者,它就是读者的。
“出题老师也是读者,只要出的题目和答案与作者的初衷不是误差很大,都没问题,毕竟误读也是允许的。更多考生其实不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拿来质疑,而是尽快找到阅读理解的答题和拿分规律。”巩高峰说,“当然,阅读理解总上热搜,说明大家对目前的考察记分方式有不满,个人想法,当然希望(考察)更开放一点,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跟成年人、作者、出题老师还是不一样。”
阅读理解设置标准答案是否有必要?巩高峰认为,目前似乎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大语文越来越倾向于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要求更明确。同时,阅卷老师需要在短时间内给众多答题者评分,不可避免地用到“标准答案和给分规则”。
“标准答案的说法当然不是很合理,但一篇文章即使允许误读的存在,也是有个大方向的一致,不可能所有人的解读都正确。”巩高峰建议,“标准答案”应改叫“参考答案”,老师酌情尽量给分。“等到时机成熟,更希望阅读理解以考学生的原创能力为主,给文章和方向,让学生以阅读为基础来进行文字表达,只要有新意,不偏离,都可以用分数鼓励。”
“阅读理解标准答案的制定没办法参考作者的意见,还是应该由语文老师们站在语文思维的角度去设置题目和答案,他们是更专业的人。” 王亚表示,考试需要“统一评分标准”,这恐怕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无法改变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