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北京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

财经

2019-03-07 11:33

新京报讯(记者 周依)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达2.13万美元,位居全国31个省区市第一位。

北京市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标志首都推动高质量发展达到新水平。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在“减量”发展背景下,通过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此外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将通过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推进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落地等方式,继续推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读:北京人均gdp达发达经济体标准,领跑全国

记者注意到,2018年北京经济总量首次超过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北京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已达到发达经济体标准。从全国各省区市公布的2018年经济数据来看,北京在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体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指标上领跑全国。

在质量效益方面,去年北京市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万元/人左右,位居全国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达到5785.9亿元。此外,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处在1.4%和4.5%左右,处于较低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振中认为,北京达到当前经济体量是首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意味着北京有强大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有更多力量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的建设。

北京的高质量发展是在“减量”发展背景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非首都功能疏解、高精尖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北京“减量”的力度在持续加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度推进,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从2015年至2017年,全市地均产出率从7.88亿元/平方公里增加到9.51亿元/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约0.81亿元/平方公里,比2009-2015年均增量提高了0.24亿元/平方公里。2018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8%,水耗下降3%以上。

据悉,2017年9月出台的第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减量”发展,明确了严格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双控”。2018年,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了约34万平方公里。

去年,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9%和7.8%,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81%,金融、信息、科技等优势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合计达67%。

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也带来不小变化。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2018年,迁出市外企业共计780户,其中27.3%迁至河北、天津,三成属于批发零售业。

同时,创新引领的作用正不断增强。2018年,北京“三城一区”建设全面提速,在京“双创”示范基地达20个、占全国总数的1/6,全市平均每天新设创新型企业199家,共有80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居全国首位,中关村创业投资案例数、金额均居全国第一。全市实有“高精尖”产业企业59.55万户,占到全市实有企业总量的38.3%,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

特点:聚焦民营企业发展,去年全市减税约400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北京已形成一整套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组合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方面均有相应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北京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首都特色”。

除了给产业发展制定“路线图”、亮出“信号灯”以外,北京还特别关注微观的企业发展状况。北京的政策设计不仅有大方向,还聚焦小细节,特别是民营经济企业,注重解决民营经济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海淀区等高精尖企业密集区域大力推行留抵退税、小微企业减税等举措,为创新型企业减负。

据统计,通过实施降低增值税税率、扩展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落实个人所得税改革等政策,2018年北京市实现减税约400亿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理完毕,实现全市设立涉企收费“零收费”。

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北京建立了市区两级对接服务企业机制和重点企业“综合服务包”制度,设立“服务管家”,去年四季度以来累计走访服务企业4000余家。同时,通过跟踪分析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北京有针对性地制定了5方面69项政策措施,帮扶企业应对实际困难。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普惠性政策措施,在国内营商环境试评价中,北京在22个试评价城市中综合排名第一。

举措:发挥创新作用,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今年开工建设

当前,首都已进入减量阶段。今年,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再减少30平方公里以上,同时存量建设用地将加大更新力度,占供地规模比例不低于55%。

今年,如何在“减量”的大背景下继续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北京将进一步发挥“创新驱动、消费带动、投资拉动、开放推动”的作用。

在依靠创新驱动方面,将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其中,中关村科学城将系统布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怀柔科学城将抓紧落地国家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今年要开工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以及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未来科学城要“一企一策”盘活入驻央企存量资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持续推进与“三大科学城”成果转化对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医药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四大产业集群,并加快建设20个技术创新中心和10个产业中试基地。

同时,将推进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落地,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超高清显示设备、集成电路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无人机小镇”等重大项目落地。

在消费方面,北京将结合消费升级研究制定进一步促消费增长的措施,如实施新一轮节能减排促消费政策,出台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等。同时,将重点培育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新方面的消费热点,如故宫文创、世园会主题消费等。此外还将围绕世园会策划旅游季,围绕2022年冬奥会推动冬季运动消费,进一步优化144小时过境免签配套政策,增加境外旅客旅游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北京的投资工作中,除重大专项行动外,还将把市政府重点工程作为发挥投资支撑作用的抓手,集中精力推进100个基础设施、100个民生改善和100个高精尖产业项目,共计建安投资1243亿元。同时,将推出一批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

在对外开放方面,北京将在巩固服务业扩大试点成果的同时,推进新一轮试点任务,打造“负面清单+正向激励”“产业开放+园区开放”模式,开放力度要向自贸区看齐。

此外,对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交通拥堵治理及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今年北京也提出了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第二个三年行动方案,编制轨道交通新一轮建设规划、落实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等举措。

专家:“三生”均要实现高质量,需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

对于未来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刘振中认为,北京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抓住京津冀协同一体化的“牛鼻子”,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全面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对于生态如何实现生态高质量的问题,刘振中就提到,必须采取京津冀三地联防联治的方式,共同完成打好“蓝天保卫战”等任务。比如通过三地联动,利用北京的高端技术、设备为支撑,帮助当地转型升级,以及继续实施相应的生态补偿等。

在生产的高质量发展方面,他则认为,在“减量”背景下,科技创新是北京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首先要实现文化和创新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出一些文创产品,而是把文化的氛围融入到创新中去,让城市成为一个‘创新之城’”。

他提到,当前在国际贸易摩擦背景下,有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点需要突破,尤其需要科技创新,这是北京的使命和优势。“这就要通过政策手段把高校、科研院所利用起来,让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起来。比如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能否实现科研经费的‘三地流通’,盘活科研要素,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在消费对经济的作用方面,刘振中认为,北京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尤其是服务消费,比如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方面。此外对于北京的一些购物品牌,像王府井等,可以在配套设计、服务完善方面进行提升,把这些品牌‘擦亮’”。

同时他提到,北京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已是全国领先,但在服务业的标准化上还有所欠缺。未来,希望北京在包括物流、冷链等行业的服务标准方面做一些工作,打造出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准体系。此外他还认为,北京要进一步放宽准入,主动争取一些自贸区的政策;在发展金融实体经济方面,引进一些世界500强等较大的金融企业,加强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而对于生活领域,刘振中提到了交通拥堵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的问题,“如何交通领域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以及北京放开二孩后,医疗床位、幼儿园资源等公共配套短缺的问题,都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随着老年人口增多,在养老公共服务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跟进。”

新京报记者 周依 编辑 刘丹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