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张兴赢委员:中国已是航天大国,但卫星应用效益还不够充分

财经

2019-03-06 19:05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工程师张兴赢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题为《统筹实施全国卫星遥感对地观测计划 合力推进卫星遥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发言,建议科学化、集约化推进卫星工程立项,改变目前多渠道投资、多部门分头管理的现状,避免资源浪费和部门之间的低水平重复。

张兴赢介绍,从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开始,中国的民用航天事业经历30年的发展,迅速进入快车道,“风云”、“海洋”、“资源”等卫星系列发展得更加成熟。这些工作贡献了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智慧与力量。2018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37次,累计将103个航天器送入轨道,成为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但是卫星应用效益还不够充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还没形成合力。

具体而言,他认为有三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重”卫星工程建设,“轻”卫星资料应用。长期以来中国的民用航天对地观测计划实施中存在“重”卫星工程建设,“轻”卫星资料应用的问题,卫星立项实施应用需求目标不够明确、科学论证不够充分,尤其是资料应用缺乏预研,资料的应用潜力挖掘得非常不够,导致虽然卫星数量不少,但是应用效益很有限。

二、投资渠道“散”,统筹管理规划“弱”。目前中国不同的对地观测计划经费来源不同、牵头论证和应用部门不同、技术优势没有形成互补、不同观测计划之间没有形成科学衔接和集约化发展,造成星上载荷和地面系统没有集约化设计和使用,不仅卫星工程建设投入存在重复和资源浪费,而且技术上存在不同部门之间低水平重复。

三、卫星遥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没形成合力。目前,中国在对地观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全面铺开,但是由于全国的卫星遥感由不同部门牵头,同时对外遥感服务还涉及国际合作计划、外交关系、对外援助政策等等多个方面的工作,目前缺乏整体的科学统筹协调和安排,各个部门单兵作战,效率不高,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没有形成合力。

结合现状,张兴赢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统筹实施全国卫星对地遥感观测计划,科学化、集约化推进卫星工程立项。改变目前多渠道投资、多部门分头管理的对地观测现状,成立航天智库和用户委员会,统筹科学规划全国的卫星对地观测计划,做好顶层设计、需求论证,集约化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二、更大程度开放资料共享,提升卫星遥感资料应用。让更多的用户参与我国卫星资料遥感应用,充分发挥卫星遥感资料的应用效益,为全球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监测贡献中国科技力量。同时也带动卫星的市场经济效益,促进我国遥感新兴绿色经济产业链发展。

三、成立“一带一路”工作指挥部,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协调“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需要的涉外政策,包括出国指标、海外设施建设、对外援建资金等相关事宜的落实。协调国内各个业务相关部门共同筹划一揽子的建设方案,实现节约化、科学化、高质量、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