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有一种罪叫你是女孩
文 | 栗子
在江苏有一户姓苏的人家,父母养育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清华毕业以后考上了斯坦福留在了美国,二儿子最懂得讨母亲欢心,赚钱不少,娶了个懂事的妻子,女儿最小也最不懂事,因为家里没钱给她上她想上的学校和父母断绝关系,连哥哥的婚礼都不曾参加。
年岁更迭,父母渐渐年迈,母亲去世了。
三个子女因此再次聚在一起,曾经似乎已经能看到结局的家庭再次纠葛在一起,而这个家庭在父亲和三个孩子眼中却是四个样子。
随着故事的展开,小女儿明玉的“不懂事”变得可以理解,二哥去玩可以给一千块钱,自己想要一千块参加补习班却成了奢侈。
母亲为了大哥上斯坦福卖掉了她的那间屋子,为了二哥结婚又卖掉了一间屋子,但是成绩非常好的她想考清华都得不到母亲的支持,母亲只给了她两个选择,要么高中毕业到医院做护士,要么去上学费便宜的师范学校。
明玉看似有选择,但她其实一直没有选择。哪怕是离开这个家庭的选择,都不是可以选择的选择。
这个是电视剧《都挺好》中的故事,影视作品必然有杜撰的成分,但这样的家庭和明玉一样的女孩却并不必杜撰。
但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强烈安利一下,这部剧给了我太大的惊喜感!
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国剧的方式都是快进,但《都挺好》这部剧我居然连1.25倍速都没用。
第一集把明玉不懂事、冷漠、刻薄的形象展现出来,让大家刚刚反感这个角色又立马从明玉角度出发从少年时期解释她这些行为的原因,于是这个人物又变得令人心疼和可爱。
长大后的明玉
少年明玉与二哥
这样的剧情设定出现在国产电视剧中让我非常惊喜。另外,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明玉陪父亲回到曾经的老宅里,墙上挂着她少年时一家人的全家福,这张全家福背景是一面墙,父亲和母亲坐在前面,大哥和二哥几乎在他们的正后方,四个人穿着纯色的外套。而明玉站在边缘的位置,格子衬衫与背后的墙几乎融为一体。
这样的小细节,哪怕在中国的电影中也并不常见。
啥也别说了,我只想给这个良心剧组加鸡腿好嘛!
现在我们说回开头的那个问题,这部剧能频频上热搜并不仅是制作精良这一个原因,其背后的“原生家庭对人成长的影响”和“重男轻女”两大议题戳中了观众的心。
这部剧的名字虽然叫《都挺好》,但它却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家庭和睦下的脓疮。
这两年越来越重视心理问题的中国人,透过屏幕下的脓疮再次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那些被“家丑不可外扬”禁锢的洪水冲塌了了堤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秘传经文终于被揭开。这部剧在这个命题之下从对家庭有亏欠和责任感的大哥、被妈妈宠坏的巨婴二哥和被孤立与忽视的妹妹这三个分论点展开。
而在妹妹明玉身上,更是加上了“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使明玉成为了话题讨论的中心。
在中国,有太多女孩和明玉一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是唯一带有原罪的那个人,因为性别。
因为是女孩所以要给哥哥洗衣服,
因为是女孩所以不用读书,
因为是女孩所以应该像个女孩一样活着。
《都挺好》带给我的思考是,当我们说女性意识在觉醒,当网络上进行着“METOO”运动的时候,还有多少女孩在负荆前行。
我曾对朋友说,我理解女权主义是什么,我也认为它是好的,但我无法成为它的追随者,因为我并没有切身感受过需要反抗的压迫。
在当时这句话里有些被命运眷顾的幸运,但如今看来,似乎更加悲哀。或许,不是我没有感受到,而是我习以为常了。
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人可能大多感触并不深,这种偏见哪怕在父母身上有体现也会随着一对一的关系而消解掉。
而更多的女孩,和明玉一样在那样的水深火热里,哪怕与家庭决裂也在这样的强压下让人心疼。
所以,当看到被家庭抛弃的明玉勤工俭学去发传单的时候,我泪目了。
倒不是因为辛苦,而是她向一个商人推销产品时的对话。
商人问她,你为什么要这么拼地去赚钱。
明玉说,攒钱出国。
商人又问,你要攒多少钱?
明玉说:三十万。
因为她那个幸运的恰好是男孩的大哥,上了她梦寐以求的清华,又考上了斯坦福。而她知道,大哥上学需要“四十五万”。
在她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家里其他人都被钱困住了,只有她说“大哥可以勤工俭学啊。”
她从来没有人可以依靠,所以只能依靠自己。这是明玉更小的时候就明白的事,所以才能说得理所当然,所以才给自己定了三十万,所以没能上清华才要出国留学证明自己。
一个女孩要证明自己,尤其是在这样的家庭中证明自己从来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刷完剧意犹未尽的我又去刷了预告,《都挺好》的预告似乎暗示了最终明玉与家庭和解了。
我有些不满,这并不是女孩们的结局,这样受过伤的女孩们并非一定要宽容。
偶然在一篇文章中读到,《都挺好》的创作者曾这么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只能通过自己找回来。找得回来,原生家庭就挺好,找不回来,就永远不会好。”
这才放心了下来,《都挺好》就算是圆满的结局,也不是明玉的原谅,而是明玉的努力。
明玉无法替所有女孩原谅,但替女孩们勇敢了一次。
如果这世界真的有一种罪叫“你是女孩”,那所有的女孩都应该站起来击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