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院案件流程信息99%网上统一公开
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法治指数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3月1日,2019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据悉,这是连续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对中国法院信息建设的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并发布报告。
报告指出,2018年的智慧法院建议已经基本确立了信息化3.0版的主体框架,而且全网全业务的网上办理格局基本形成,全流程的司法公开的格局也基本实现,全方位、智能化服务的方向也已经明确。智慧法院由初步形成开始向全面建设迈进。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坦言报告中深刻总结现在智慧法院建设面临的“七重七轻”问题,虽然有些提法非常尖锐,但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以进一步弥补短板。
去年,法院系统在原来四大平台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审判流程的信息公开,从而实现了全国法院案件流程信息99%在网上统一公开。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最高法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俊海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在司法工作中的引入,有效地提升了政法工作的效率,使政法工作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有效做到了司法为民。
受益的当事人和法官
年初,浙江余杭法院。一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被告是四川德阳人,因病卧床不便到法院,主审法官了解情况后,指导当事人在“浙江移动微法院”平台上进行沟通,利用该平台的实名认证以及电子签名功能,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浙江移动微法院”是一款微信小程序,当事人和律师只需打开手机微信,进入“浙江移动微法院”,通过身份证认证和人脸识别后,即可体验网上立案、查询案件、在线送达、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申请执行、网上缴费等20余项功能。
“当事人不用跑法院,动动手指,就能打官司”——这样的场景已经在浙江全面实现。浙江微法院的宣传的口号是“微信打官司,最多跑一次”,从2017年宁波最早开始试点微法院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两级法院在平台上流转的案件达到了11万件,民商事案件8万多件,占到同类案件的72%。“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不是说法院去逼当事人一定要上线,而是当事人觉得用这个很方便,微法院是随时可以上线,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进入,这是当事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昌明说。
据报告介绍,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已有超过44%的法院开通了诉讼服务App或微信小程序。
随着人民法院信息化3.0的深化完善,信息化建设对司法审判的辅助作用日益凸显,法官的事务性工作压力得到缓解。
全国受评估法院中2824家支持案卷同步生成,实现率达80.46%,其中北京、江苏、浙江、安徽、重庆、云南等地法院的电子案卷随案生成实现率达到100%。
全国已经有2951家法院开展了电子化送达,占全部评估对象的84.07%,2942家法院支持裁判文书一键上网,占83.82%。3078家法院能够自动为法官提供办理案件的送达、开庭、保全、解除保全、结案等流程节点信息,占87.92%。
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法院信息化系统具备查询和推送关联案件、推送法规条文及类案信息、辅助生成司法文书、裁判结果预测与量刑参考以及智能庭审的功能。
然而,报告也提到,近年来尽管各地法院在智慧诉讼服务方面都取得了各具特色的成就,但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完善和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智慧诉讼服务整体上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然严重,智慧诉讼服务在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直接服务基层群众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信息化助力执行难值得“大书特书”
执行,一度被认为是司法腐败的重灾区。
如今,通过全国法院执行系统在线办案的流程管控系统,所有的法院办案执行案件要在系统里办。
“我们进行第三方评估时,很多法院说,我们今年的一大成效是实现了全员网上办案,网上办案数据实时生成,这有助于改变过去一个法官包案到底的状况,有助于加强执行局的领导,上级法院的领导实时监控,一个案件现在办到什么程度了,办的规不规范,有没有按照时间结点启动相应程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吕艳滨说。
报告指出,在2018年,联合惩戒机制依托征信平台得以落地。
201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限制不动产交易惩戒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国家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随后,各级人民法院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大力推进“点对总”不动产网络执行查询。目前,北京、天津、石家庄等45个城市已经上线“点对总”不动产查询功能。
同时,信息化手段还构建起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体系,“执行天眼”等系统通过云计算的方式精准锁定失信被执行人的行动轨迹,便利查人找物,在打击规避执行方面有效突破。
吕艳滨介绍,在执行信息化过程中,全国法院正在大力推行一案一账号,改变过去成千上万的案件就一个账号的弊端,以实现案款的可控性和可监管性。以前很多老百姓、当事人质疑拍卖评估环节猫儿腻太多,现在普遍实行网上司法拍卖,而且在评估环节尽量压缩评估成本,很多法院开通了网上询价系统,大大降低了财产变现的成本。
刘俊海点评称,法院信息化建设极大丰富也拓展了司法公正的内涵,尤其是中国审判信息公开流程,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的系统,让老百姓以有形的方式感知到公正。信息化助力解决执行难也极大推进了诚信中国建设。
不过,报告也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功能错位和旧制度的制约,执行信息化建设在系统友好性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应该构建国家层面的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平台,助力长效深入解决执行难。
互联网法院辐射南北
2018年6月,一起淘宝诉售假者案在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开审,与普通庭审不同的是,因售假正在监狱服刑的被告鲍某,通过视频连线“隔空”出庭。
自2017年8月18日国内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挂牌成立以来,这样的画面就反复出现:
一个大法庭,没有原告席和被告席,也没有书记员,法官面前只有一块联网的大屏幕,在线“隔空”审理案件,就如同聊天软件里多人视频模式。
从揭牌后第一案“甄嬛”诉网易,到浙江卫视诉咪咕视讯、咪咕文化,再到网易云、乐读诉酷我音乐,互联网法院的成立,打破了时空限制,原告和被告分隔两地,仍可以“对簿公堂”。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涉互联网案件10628件,已审结9619件,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6%。庭审阶段和平均审理期限相较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用时65.2%和25%。
有律师发朋友圈评价称:“技术让开庭无处不在。我在上海开的广州的庭,互联网法院不只是改变距离,更重要的是实时的呈现方式。我们必须接受和适应虚拟已经成为现实的一部分。”
杭州互联网法院首站告捷之后,2018年9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相继挂牌成立。北京互联网法院提出来要致力于打造实用、创新、中立、包容、安全可控的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广州互联网法院提出实现一键立案、一键调解、一键调证、一键审理、一键守护、一键送达的“六个一键”的设计目标。
刘俊海表示:“互联网法院是落实“互联网+”战略的重要表现,也是司法改革与时俱进的表现,能够让互联网在法治的轨道上跑得更稳、更可持续、更健康。”
责任编辑:高恒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