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致公党中央:将雄安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纳入规划建设

财经

2019-03-06 16:5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秘书处获悉,致公党中央向大会提交了《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大会发言,建议将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纳入雄安的城市规划建设中。

致公党中央的大会发言中提到,雄安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燕南赵北之界,宋辽时期是边关重地,抗战时期是雁翎队活动的区域,文化积淀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现有宋辽边关地道、燕南长城遗址、鄚州古城遗址、圈头村音乐会、陈调元庄园、张市粮站、明月禅寺、安新芦苇画、雁翎队红色事迹、白洋淀渔耕技艺等,是新区独具特色的乡愁文化载体,是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在新区发展建设中应发挥出历史、社会、文化和情感的复合价值。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南阳遗址、古宋辽的战道遗存等一批代表性遗存,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雄安新区建设要体现时代律动的历史传承,规划不仅要关注空间表现形式,更要标明时间尺度。珍惜现有遗存是历史责任,应将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文化印迹与传统文脉,从过去通过当下传递到未来。

为此,致公党中央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底数更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更加准确地提炼出雄安乡愁文化遗产的优秀基因,确定优秀代表性遗存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和保护原则。一是进一步清晰界定乡愁文化遗产内涵,分期分批分区分类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最具文化价值的代表性遗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名录。二是对进入名录的项目从“文化景观”的视角补充涵盖人工、人文和自然等构成要素,补充物质与非物质、人文与自然等要素间的关联性内容,关注口述史的记录整理。三是对名录项目在空间上予以准确落位,确定保护原则(保存、保护、原址或迁移)。

第二,办法可用:一是组建国内顶级专家领衔的跨行业、跨领域专班团队。二是搜集整理国内外已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成功实践案例,用以在雄安城市规划建设中参考借鉴。三是用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完整的案例类型体系。关注不同类别遗产之间及其与周边区域之间相互协同作用的综合案例,分析实施成本和效果,提出将乡愁遗存放到其生成的本底结构性环境中去统筹的具体要点。

第三,操作可行:研究制定《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技术准则》(以下简称为准则),让参与雄安规划建设的全体设计师都能充分理解乡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理念与方法。一是把准则纳入城市设计的统筹中,为遗存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可依托的空间场所和场景环境,与其它专项规划有机衔接,通过文化探访路线、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系统,串联起零散布局的遗存要素。二是要在城乡总体规划文本中体现准则相关内容,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指引,明确相关保护利用目标原则、分类分区、发展策略和实施路径等。三是将目录中需要原址保存或迁移的代表性项目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表达出来。在每个项目地块中标明具体的保护对象、保护措施的刚性要求和弹性建议,推进精细化的场地、景观和建筑设计,多样化地阐释、展示和组织活化利用的场景和方式。

第四,长久有效:通过法定程序制定乡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工作流程和专项法规政策,使保护利用准则成为长远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是探索地方立法,确保准则落实到设计方案中。建立专家委员会对各个规划实施阶段的方案审定制度和技术审查程序。二是建立有利于推进准则在规划中实施的管理程序,制定修缮建造的计划安排、经费资金的渠道来源、维护运营的责任主体。三是出台有利于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利用的政策机制。搭建公众参与的监督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的宣传平台,公开不断动态完善的乡愁文化遗存名录数据库,挂牌公示已入库的优秀代表性遗存。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和企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实施主体推进现代技术的创新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