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研观察|未来已来,大湾区重塑万亿级新支柱产业
文/曹钟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
201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年,改革开放历时四十载,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珠三角历经几轮产业转移,当前,传统制造业面临深度转型,传统国际代工企业加速向东南亚、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如三星、奥林巴斯出走深圳到越南,中兴和华为面临发达国家的市场打压,香港金融面临纽约、伦敦等全球金融中心科技转型挑战。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多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亟待增强。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出台正是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深度调整,新的技术变革还在孕育阶段的战略性部署。湾区承担着,以创新驱动为支撑,建立现代化的经济新体系和新发展模式,探索一个湾区经济的“中国模式”。
一、“世界工厂”过去更多的“拿来主义”。
富于水脉、航运便利的珠三角地区,随着大量外资的涌入,以及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崛起成为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密集的“世界工厂”,聚集了几十万家外向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到被称为“世界制造基地”。这个面积仅1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创造了中国超30%的对外贸易额。然而,这导致珠三角掌握高端技术的企业占少数,大部分皆是低端的加工企业,只是现在的制造业由过去的“三来一补”向所谓的集成制造迈进了一步,总体而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标签依然无法摆脱。
根据2018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来看,总共也就是20家;而上榜的企业当中,科技制造类的企业更少,只有华为,腾讯,美的集团等几家企业,跟其他湾区的科技实力相比,还有太大的差距。东京湾区聚集了丰田、索尼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旧金山湾区分布了苹果、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而纽约湾区则聚集了一大批金融机构。大湾区的产业更多的以“拿来主义”为主,别人的技术、专利、关键零部件、甚至是设备。大湾区的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需要深度结构优化,增强湾区产业的内部竞争力。
二、“世界工厂”需要构建自身制造业供应链体系
整个规划提及“经济”频次达到73次,“产业”频次达到95次,但“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仅提及3次和7次,但所在的板块非常重要,2次出现在战略定位中,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1次出现在发展目标中,即“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体系的定位之高,决定了湾区作为世界工厂,需要深度重构起产业体系、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实现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以及为国内提供发展样板。
但当前,大湾区既有产业外移转移的压力,也有向上跃升的动力。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拥有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庞大的不同的传统制造业。大湾区具备了在全球打造制造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基础,如东岸的电子信息和西岸的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同时,还有香港金融、贸易以及专业服务等产业集群,产业体系具备探索新模式的基础。在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湾区作为世界制造工厂需要建立起自身的供应链体系。大湾区内部,无论是粤、还是港、澳,都有重构产业体系,进行产业配置的客观要求。
三、四大新支柱产业注入经济体系新动能
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先进的制造业,是全价值链的、全供应链的、全产业链的制造业。未来,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
以应用推动内部产业升级。在数字经济领域,数字创意依托大湾区在会展、电子商务、医疗卫生、教育服务、旅游休闲等领域庞大市场和产业基础,加速融合和推动应用。新经济、新动能需要与老的经济有效融合才能拓展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新经济、新动能才能有广大的发展沃土。
大湾区已经在新动能领域培育出一批优秀企业如无人机方面的大疆无人机、一电航空;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必选、云飞动力;大健康领域的就医160、平安好医生等。新动能和新产业的培育离不开高等级的平台作用,《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深圳南山高新区、坪山高新区,同时,前海、河套深港科技园等,广州的罗岗、南山,东莞的松山湖,在大湾区新动能培育,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先进制造夯实“制造湾区”
珠三角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以广佛珠江西岸的装备制造,以及以深圳河东莞为核心的东岸电子信息制造,面临着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压力。需要通过创新植入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湾区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和在全球产业链体系的跃升。先进制造业的主攻方面关键在于,一方面,需要对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将制造工厂成为设计工厂、品牌工厂。在先进制造业中,大湾区的产业将呈现以下特点:
- 第一,智能化,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
- 第二,品牌化,传统的加工型企业逐步通过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环节延伸,品牌化成为产业链延伸的关键所在;
- 第三,绿色化,打造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动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也在加强再工业化要求,《规划》也提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五、国际枢纽建设提升实现“服务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达、产业体系健全,这为研发、物流、金融、信息技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枢纽建设中,现代服务业核心是金融业。《规划》提出,
-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 广州致力于打造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
- 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
- 澳门建设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
特色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未来大湾区金融枢纽建设的新亮点。大湾区具有国际一流的国际港口群和机场群,为此,《规划》提出,推进粤港澳物流合作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以市场开放促进深化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支持香港成为电影电视博览枢纽,重现香港亚洲影视中心。
未来已来,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构建更需要依托市场。大湾区规划已经落地,产业领域的规划更多的是引导性、方向性的指引,大湾区的产业更依赖于市场推动。只有保证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湾区保持活力。